国际军控进程历来与全球安全环境相伴相生、息息相关。20世纪以来,每当国际安全环境显著恶化、大国间军事对立日趋严峻,军控话题便会随之重回国际社会视野,甚至置于世界舞台聚光灯下。日前结束的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军控问题备受关注
作为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慕安会的传统议题历来专注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欧洲安全,但今年慕安会的军控色彩却格外浓重。
军控议题在本次会议议程和各国领导人发言中比例显著上升。会前发布的2019年慕安会报告《全球拼图:谁来拼起碎片?》对当前复杂脆弱的国际安全和军控形势作了详细分析并对会议讨论进行预热。会议不仅邀请多位高级前外交官就核不扩散和裁军发表演讲,还举行了主题为“军控:危险核弹?”的小组讨论。美俄从谈判桌上的“针锋相对”到慕安会上的“比邻而谈”,这一场讨论虽然坦诚直率,但美俄核军控前景仍十分渺茫。
《中导条约》问题成为美俄欧“三角关系”的“痛点”。各国领导人多次发言提及中导问题,美俄就此激烈争辩。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详细阐释北约在中导问题上的立场,既为美国退约背书,也为即将到来的“后中导时代”预作准备。德国再次抛出《中导条约》多边化话题,提出中国应加入新裁军条约的谈判,遭到中方与会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反对。
伊朗核问题凸显了美欧间裂痕的不断加深。美副总统彭斯剑指伊朗,呼吁欧洲盟友立即停止削弱美对伊朗的制裁,并称欧洲伙伴退出伊核协议的时机已经到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总理默克尔、外长马斯、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均强调坚持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重要性并公开批评美退出全面协议。可以预见,美欧围绕全面协议存废的博弈还将继续发酵。
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问题渐成慕安会讨论新焦点。本次会议新设“人工智能:智慧超越想象”议题,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人工智能技术极易实现军事化应用,且扩散性强,与会领导人和学者对此存在普遍担忧,认为既有军控机制无法实现对人工智能军事化的有效管控,其发展将加剧非传统安全威胁,各国应加强合作,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管控国际新规则。
以上种种,热闹之余,无不凸显军控议题在当前国际安全讨论中的现实分量。
维护国际安全呼声高涨
军控议题在慕安会上急剧升温的背后,是全球安全治理日益面临的窘境。
一方面,冷战以来形成的战略稳定框架岌岌可危,恐难以为继。慕安会举行几周前,美正式宣布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并启动退约程序。俄强硬以对,也宣布不再受条约约束。这份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双边军控条约命运堪忧,有可能寿终正寝。受此影响,《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措施的条约》续约问题前景不明。美俄双边军控条约几乎面临“清零”状态。加之国际核裁军进程陷入多年停滞泥潭,激进无核武器国家质疑和不满情绪高涨,国际军控体系面临瓦解风险。
另一方面,本次会上维护国际和平的呼声强烈。世界正处在要加速军备竞赛还是要维护军控体系的关键十字路口。基于历史上达成军控条约的成功经验,面对当前急剧变化的安全形势,国际社会更加期待通过军控加强危机管控、缓减紧张对立、避免大规模冲突。慕安会主席伊申格尔此前说法简明直接,“当前国际安全环境处于冷战后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国际社会加强透明及降低误判和冲突风险的紧迫性急剧上升,而这就是军控的目的所在。”
多边主义引领未来
军控进程已进入大危机大变革时代。在世界力量多极化、新兴科技不断涌现的当下,如何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进国际军控进程,与会多国领导人和学者给出近乎一致的建议:通过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各种安全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主旨演讲中大力倡导多边主义、阐述全球安全治理中国方案,受到各方高度赞赏。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不仅是中国的选择,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马斯坦言,多边主义不是目的,而是德国乃至欧洲安全、繁荣和未来生存能力的先决条件。莫盖里尼明确表示,应对安全威胁只能通过合作并在多边框架下加以解决。
军控的目的在于不战,不战就是最大的和平,而和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军控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维护多边军控与裁军体系,才能真正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真正给人类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未来世界。中国作为多边军控的重要参与者,必将在这条艰辛而曲折的道路上为人类和平作出自身最大的贡献。
(作者: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