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

    让工匠精神生生不息

    作者:本报记者 刘成志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4日 07版)

        【记者手记】

        “百窑相连,窑工数千,窑火昼夜不熄”,这是千百年前建窑繁忙的景象。如今,曾经灯火通明的建窑已变成遗址,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站在水吉镇古老的窑址前,依然可以感受到建窑的魅力。依山而建的古代窑炉犹如一条巨龙,与周围的山林交相辉映,气势磅礴。望着这片建窑遗址,仿佛穿越厚重的历史帷幔回到宋代,看到了昼夜不熄的熊熊炉火和技艺高超、兢兢业业的建盏匠人。

        两宋时期,文化高度繁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精辟地概括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就是在这样一个人文和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建盏风靡一时。

        作为黑瓷的代表,建盏不施浓墨重彩,乍看平淡无奇,但在低调而恬静的外表下却隐藏着自然形成的多彩绚烂。它形体厚重、造型简单、大巧若拙、大雅若俗。在这绝世精品的背后,是揉泥、拉坯、上釉等多道工序和千余度炉火的烧制。当然,这一过程少不了失败,有时甚至还“全军覆没”,但无数建盏匠人一直在坚持,他们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试验,为的是守护那份精益求精。正是这份坚持和执着,让建盏始终都能保持一份高雅,也最终成就了它历史的辉煌。

        然而,建盏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盏风光不再,逐渐销声匿迹。

        时光流转,数百年后,窑火重生,建盏失而复得,重聚大众目光。

        建阳是建盏的故乡,也是理学大师朱熹和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故乡,素有“七贤过化之乡”和“南闽阙里”之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朱子文化、宋慈文化、建茶文化、建本文化等都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浓郁的文化熏陶,让建阳人更懂得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上世纪80年代建盏烧制技艺恢复以来,建阳的许家有、廖设生、黄美金、孙福昆、李细妹等一批建盏匠人,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和研究遗留建盏残片的烧成规律,尝试新的配方丰富建盏品种,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烧制技艺,不断将建盏这一国之瑰宝发扬光大。近年来,建盏的魅力也吸引来了建阳许多年轻人,他们在父辈们的影响和指导下,开始投身建盏行业,传承建盏烧制技艺,正逐渐成长为这一行业新的中坚力量。

        一捧寻常的泥土,经过火的淬炼,最终呈现千变万化。建盏,人、泥、火相结合,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历经坎坷,涅槃重生,凝练出融古贯今、蕴藏悠远的气质,磨炼出更加美丽的容颜。一代代建盏匠人手艺心传,传承的不只是精湛的技艺和过去的历史,也是延续至今的文化积淀和泥火之间的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刘成志 高建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