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3日 星期四

    还碉楼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英健

    作者:本报记者 卢重光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3日 08版)

        广东开平碉楼 本报记者 卢重光摄/光明图片

        广东开平的碉楼与古村落已有百年历史,它和大多世界文化遗产一样见证了人类文明的风雨沧桑。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正走向式微甚至消亡,发掘、传承、创新等时代命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而紧迫。开平碉楼与村落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王英健。

        记者:开平碉楼的保护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王英健: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开平碉楼在内的非遗保护有了长足进步。这种进步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红利逐渐惠及文化事业总体趋势的体现,不少非遗项目开发成为旅游资源,形成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就开平碉楼而言,这些年在保护和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这一世遗项目的特殊性,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少难题。开平碉楼现存数量达1833座,分布在全市15个镇(街道)、900多条自然村,分布如此之散,保护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创新投融资形式,开展碉楼的修缮保护工作是重要课题。由于我国非遗保护的研究基础薄、起步晚,加上搜集到的碉楼相关文物档案资料量多且繁杂,碉楼及村落的开发保护还有大量研究工作,这就亟须培养大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

        记者:开平碉楼的申遗题目由“开平碉楼”变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如何理解非遗项目与它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

        王英健:这一改动表明人们对碉楼及村落价值的认识在加深。如果只是碉楼,那它可能只是强调遗产的考古文物价值或美学价值,加上村落后,中西合璧的碉楼就能和谐地融入东方稻作文明的氛围中。碉楼与外部环境中的河流、池塘、田野、山丘、林木等连成一体,浓缩了开平多年来乡风乡俗的延续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个人、家庭、家族的生活变迁,形成一道独具侨乡特色的农耕文化景观。开平碉楼是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村落形态,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还碉楼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非遗项目必须有其依存的载体,如果载体消失了,保护也无从谈起。

        记者:锣鼓、舞灯、赛龙舟等是当地乡风乡俗的结晶,如何盘活这些丰厚的非遗家底?

        王英健: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化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其实是一个难度超过有形遗产的课题,因为这些非物质是依托在人身上的。保护开发的关键在于留住人,确保他们的生存和延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当地民众的主体意识:包括保护、开发经营、延续等方面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等。具体来说,这些人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生计,并且有不时地“擦拭”祖传绝技的机会。当地政府应该为非遗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并尽可能为其创造需求。

        记者:国外在这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王英健: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及地方行政部门并没有直接的财政拨款,除一些认定程序及保护性法规以外,有的只是在税收方面的一些优惠,或者协助募捐、协调相关研究、保护措施等。乍一看,日本的办法似乎是个“甩手掌柜”的做法,但这套体系切实保证了遗产的价值,强化了遗产拥有者(传承人等)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经营意识(包括保护和合理利用等),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长线的保障。

        记者: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越来越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如何突破理论研究,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王英健:开平碉楼的重要性不只是建筑本身,更是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的目光应聚焦中华民族丰富的生活内涵,而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任何历史研究都是“当代史”的研究,要活化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十年磨一剑的态度来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本报记者 卢重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