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3日 星期四

    盘活散落乡间的记忆

    ——分散性村落遗产保护的开平经验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3日 08版)

        广东开平碉楼建筑群 光明图片

        “碉楼油菜花节”已成为开平特色旅游品牌之一。图为一位村民在碉楼前的农田里劳作。光明图片

        随着各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断加快,许多村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广东开平广袤的田野上,散落着大大小小1833座碉楼。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在一起,形成了美妙的乡间景色。

        回顾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历程,当地政府与民间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文保之路?除文物本体外,散落乡间的非遗文化又当如何盘活?近日,记者实地采访,梳理侨乡文化保护的开平经验。

    1.摆脱“名气很大、人气不旺”的困局

        随着开平碉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声名鹊起。不过,名气虽很大,人气却不旺,不少碉楼处于关闭状态,面临自然衰败。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看来,“这种被闲置、被切断社会文化联系的状态,使得大多碉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在衰损、被浪费”。

        如何摆脱困局,盘活碉楼资源?当地政府制定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中明确,“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妥善处理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57座碉楼用来“居住体验”。开平市文物局局长李佳才告诉记者,这57栋碉楼为“现在仍然在使用的或保存较好的居庐和部分结构坚固的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会秘书长江汉表示,他多年前就开始对碉楼进行“活化改造”。一栋1923年建成的碉楼“震东寄庐”,在不改变建筑外貌和结构的情况下,通水、通电,加设卫生间和厨房,装了空调但不挂于外墙,有了24小时热水和网络,一个现代化的家居空间显现出来。江汉在开平碉楼里有了一个舒适的家。

        “活化利用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改造方式。”江汉告诉记者,修复加固部分是比较容易拆卸的材料,不妨碍日后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选用修补材料时,需要制造一些可识别的标识,不能假装是原样修复,变成造假和做旧。

        活化利用不仅是让人住进来,而且要把楼用起来。

        逸农庐是自力村的标志性建筑物,由加拿大华侨方文田所建,现已成为方氏家族传奇的见证:展厅内每件旧物一如当年,仿佛时光不曾流逝;墙上一幅幅后人生活照,诉说着海外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据介绍,“逸农庐的传人历史展览”由方氏家族亲自策划。在后人方秀儒的倡议下,海内外亲属积极奔走,四处征集家谱、图片与口述史。来自河北的一名游客参观后表示,整场展览保留了逸农庐“家的感觉”,为华侨留住了“文化之根”。

        “这几年已有超过70部影视作品在开平市取景拍摄,尤其是以碉楼为题材的《让子弹飞》,以开平赤坎古镇为背景的《一代宗师》等,大大提高了碉楼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李佳才说。

        “如果遗产的空间有实用性,去使用它是很正常的事情。”冯江说,这样才能发掘碉楼的精神和灵魂,继续书写建筑物的历史。

    2.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非遗项目、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彼此息息相关。全领域开发已成为大势所趋,不少非遗项目正是通过“生产性保护”实现了活态传承。

        在江门良溪村,记者见到了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罗沛贤。“将鲜采的新会柑洗干净,用圆管在柑的上部切开柑口……”罗沛贤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罗氏柑普茶的制作技艺和历史由来。罗氏柑普茶是良溪村“侨乡文化”的一部分,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10年前,江门市良溪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建立了罗氏柑普茶加工厂,将柑普茶的技艺传承下来。

        除了罗氏柑普茶,江门的白沙茅龙笔、新会葵艺、茶坑石雕、新会古典家具、小冈香等一大批传统技艺项目也加入生产性保护行列,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生产性,对其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能使其实现自我造血,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但对于表演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挖掘其文化内涵?

        每逢大的节庆,位于江门开平永富路28号的“金声”老店前车水马龙,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地的人们都会来此选购心仪的狮头狮鼓。记者来到“金声”狮鼓店,百年狮鼓第五代掌门人胡沃镒正在给狮头上色、画花纹。他告诉记者,开平“百年狮鼓”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不少人重拾昔日回忆慕名而来,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

        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几条竹篾,新会鱼灯传承人李严和他的妻子钟松友分工合作,很快就制作出一个漂亮的鲤鱼灯。“年初是鱼灯销售的旺季。”李严告诉记者,通常要提前3个月准备鱼灯,生意旺的时候还要加班赶制。“新会鱼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很多学校都掀起学做鱼灯的热潮。”李严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开平碉楼和开平民歌相结合,就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平民歌第五代传承人张巨山介绍,许多非遗项目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可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结合,间接创造效益。“我们在开平民歌的基础上为碉楼创作了不少主题曲,获得不少游客的好评。游客在碉楼既可参观游玩,又可听开平民歌,品味当地文化。”

        “无论是非遗项目,还是非遗传承人,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只有让他们在适合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去,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国雄说。

    3.修缮美化村落,“以前的热闹回来了”

        申遗期间,在联合国评估专家建议下,项目申报名称从“开平碉楼”改成“开平碉楼与村落”。专家称,开平拥有“世界最美丽的村落”。这一微小的改动,意味着碉楼与村落保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乡间民居及生态环境都应纳入保护范畴。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活的遗产’,传统农耕文化也是遗产的一部分。”李佳才告诉记者,为保证农田不被随意开发,当地将田地返还农民耕种,鼓励他们在农闲期间种植油菜花。每年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已成为开平一景。同期开锣的“碉楼油菜花节”,也是当地特色旅游品牌之一。

        除了有形的碉楼与村落,开平还蕴藏着无形的传统文化遗产,开平锣鼓、水口泮村舞灯、赛龙舟……每一项技艺都凝结着侨乡民众的智慧结晶。如何盘活丰厚的非遗家底,同样考验着开平人的智慧。

        塘口仓东村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因村民无力修缮而破败不堪,很多村民搬至城区或另寻地方居住。几年前,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带着团队走进仓东村,借鉴海外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经验,对仓东村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及社区营造,鼓励当地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及延续传统生活方式。

        “近几年,村里破旧的房子得到修缮美化,出外的村民更愿意回来看看,有的甚至回来办喜宴、寿宴。”仓东村村委会主任谢雪暖谈及村里的变化时难掩喜悦之情。

        “仓东做的文化遗产保育并不是单单为了保留那些古朴华丽的建筑,还为了了解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加强村民对当地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同时改善他们的生活。”谭金花说。

        现在每到节庆日,村民们都会自发在祠堂和榕树头聚会,有的在榕树头唱花笺、木鱼等本地民歌,有的进行舞狮表演,有的在厨房准备佳肴,有的准备三牲到祠堂拜祭……村民有感而发:以前的热闹回来了!谭金花团队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得到国际上的肯定。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载体。”广东省社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郭军表示,村落保护应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体现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保护好村镇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

        (本报记者 崔兴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