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口12月25日电(记者王晓樱)德国学者汉斯·史图博被称为中国黎学奠基人。因为80多年前,他先后两次赴海南进行民族学调查,为后人留下了黎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日前,海南省博物馆策划了“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展览,将史图博的调查成果再现,还原了87年前海南岛原住民的生活及其精神世界。
史图博于1885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90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0年任教于耶拿大学。1924年春,史图博应邀到同济大学任教,就职于医学院,担任医科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馆主任。直至1951年,史图博才从中国返回德国。1961年,史图博病逝于德国埃尔兰根。
1931年、1932年史图博两次深入海南岛腹地,进行详细的民族学调查,并成书《海南岛的黎族——为华南民族学研究而作》,其后翻译成日文、中文等,译作《海南岛民族志》。这是一部用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新学科、新方法研究黎族的专著,史图博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黎学的奠基人”。而在研究海南少数民族的同时,史图博还征集了一大批海南民族文物。这批文物后来进入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和民族宫博物馆等。
史图博在海南岛进行人类学调查的文化动机,依其在书中所言:“汉族文化今天正处在变化之中,它吸收着欧洲的文化遗产,许多古老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着。在没有全部失去尚可窥视其原始状态之前,今天必须写下这些东西,因为这是最后的时机了。”史图博说,黎族文化是华南文化史的标本,黎族是一个用图案装饰代替语言书写的民族,探究这一华南文化史的标本,可以进而说明整个华南文化史的发展过程。
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陈江介绍,史图博的学术地位有三个方面:一是奠定了黎族分类的基础。今天大家把黎族分为本地黎、岐黎、侾黎、美孚黎和加茂黎五个支系,史图博当时已在本书中进行了分类,是较为科学的,一直沿用至今。
二是开创了黎区民族学研究田野调查先河。在这之前人们对黎族的认识,基本上是停留在浮光掠影和道听途说上,往往是以偏概全甚至以讹传讹,难以令人信服。而史图博的两次海南之行,足迹遍布了大部分黎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访问,记录和收集了丰富的黎族民族学方面的资料,从而保证了《海南岛民族志》一书坚实的学术质量。
三是首次运用了体质人类学的方法对黎族进行研究。史图博通过人体观察和测量,并将黎族与台湾省的高山族和东南亚的许多民族进行了比较,还就黎族族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假设,由此引发了民族学界对于黎族族源问题的深入讨论,从而推动了黎学的研究和发展进步。
据介绍,今天仍有不少民族学家沿着史图博的足迹,重走史图博之路,找回属于海南岛的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