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 第242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精准扶贫为世界减贫理论与实践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王欢 何伟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5日 06版)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将减贫作为首要任务。自1901年英国学者朗特里首次提出“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即贫困”后,国外学者从物质与精神、物质与能力、功能与权利等维度研究了贫困的内涵,产生了多维贫困理论、参与式扶贫理念、合作型反贫困理论、涓滴理论、利贫式减贫理念等减贫理论。与此同时,在减贫实践当中,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提出了结合基本需求理论和能力贫困理论而建立的以扩大机会、推动赋权和增强安全为支柱的减贫战略,发达国家形成了以美国社会保障、意大利专项基金、日本北海道立法开发、韩国新村运动等为代表的减贫模式,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巴西发展极、印度满足基本需求、孟加拉国小额信贷等为代表的减贫模式。总体来看,国际社会对减贫理论与减贫实践进行了不懈探索,但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全球减贫任重而道远。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历经了从追求平等公平的救济式扶贫到促进区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开发式扶贫,到嵌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综合性扶贫,再到攻坚阶段的精准扶贫的不断演进。目前,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减贫取得如此成效,得益于一条因地制宜的扶贫开发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论述是这一道路的最新成果。

    精准扶贫为破解世界减贫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提出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精准扶贫策略,有效破解了世界减贫工作中遇到的贫困瞄准困境。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有效地防止了传统扶贫方式可能出现的误差,有利于实现扶贫脱贫的持续推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通过这“五个一批”,能够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发力、动态管理,覆盖全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综合上述特点,精准扶贫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国际贫困瞄准方法,充实和丰富了世界减贫理论。

        通过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能够有效破解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扶贫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扶贫的最佳结果就是通过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结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精准扶贫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摆在扶贫工作最为突出的位置,通过着力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将贫困群众的收益与自身努力紧密结合,有效切断了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

    精准扶贫实践为世界减贫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

        中国的精准扶贫实践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生动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其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从实际出发,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为世界减贫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模式。

        例如,甘肃省成功将电子商务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价值创造模式。通过推进电商平台建设畅通特色产品流通渠道、完善电商扶贫链条提升贫困群众参与度、强化“三品一标”资质认定提升特色品牌价值、挖掘三农大数据资源实时监测脱贫成效等举措,缓解了贫困群众的信息不对称,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宁夏回族自治区采取补偿金融扶贫运行风险,有效破解了市场机制下扶贫开发的融资难困境。通过搭建“金扶工程”服务平台、深化信用建设化解参与障碍、尊重市场规律补偿运行风险等举措,使贫困群众获得平等资金融通机会,实现了生产风险共担、生产收益共享。四川省采取“五大行动”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通过实施医疗救助扶持行动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实施卫生人才培植行动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实施医疗能力提升行动让贫困群众方便看病、实施公共卫生保障行动让贫困群众少生病等举措,使“看病难”极大缓解,“看病贵”基本解决。云南省从“全面改薄”、提质、扩面、减负多维目标出发综合施策,保证了贫困群众受教育机会。通过补齐短板夯实教育脱贫根基、应需而动提升教育脱贫能力、着眼长远拓宽教育脱贫通道、聚焦特殊地区实行重点倾斜等举措,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个人素质和就业率。青海省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观念转变,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文化惠民、厚植特色文化产业根基实现文化富民、引导先进观念意识传播实现文化教民等举措,实现了“扶贫”和“扶志”同步、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同步。贵州省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通过合理设计企业对口扶贫路径、发挥社会帮扶主体优势等举措,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精准扶贫为世界减贫注入新动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向全球发出携手推进全球减贫的“中国声音”。通过组织实施援外减贫培训、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中非青年减贫与发展交流项目、东亚乡村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我国不断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与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必将为世界减贫事业注入新动力。

        (作者:王欢、何伟,均系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网络扶贫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地区精准扶贫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