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实现“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十一连冠后,江苏省江阴市近日再获殊荣——12月16日,第十八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前100名县市名单揭晓,江阴再次位列榜首,这是江阴连续16年领跑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榜单。
从率先探索“苏南模式”实现“农转工”,到主动抢抓浦东开发机遇实现“内转外”,再到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量转质”,40年来,江阴矢志改革、锐意开放,始终走在全国县域发展最前列。
江阴主动顺应时代大势,提出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全面打响集成改革、制造业第一县、江阴板块、人文宜居、民富村强“五大品牌”,以县域发展领跑者的姿态勇立潮头。
产业强市 培育发展新动能
诞生于扬子江畔的江阴企业,总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般的敏锐嗅觉。直面当前科技进步大势、产业变革趋势、宏观政策走势和自身独特优势,江阴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挺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的步伐。
要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活力,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是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江阴企业主动求变,以自主创新投身升级大潮之中:法尔胜泓昇集团实现了“麻绳—钢绳—光绳”的“三级跳”,独立研发出内置光纤传感器的桥梁用智能缆索系统技术,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海澜集团跨界进入文化旅游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业业态,打造国内首家集马术训练、表演、比赛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马术基地;为解决钢铁企业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兴澄特钢采用能源在线智能监控系统,在线监控并实时调节煤气质量,煤气损耗减少约20%,单位能耗比全国钢铁行业平均水平低10%左右。
在传统产业努力破解自身局限的同时,江阴逐步形成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以远景能源、天江药业、长电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
今年日内瓦车展上,由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设计师共同研发的全新电动概念车受到全球关注。采用远景能源的能源管理技术,借助实时计算和数据分析,这款车可实现完全使用风电、光能等清洁能源的目标。创立10年,远景能源就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二大智能风机供应商,成为引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智慧能源企业。
以远景为龙头,江阴形成包括风电特钢、塔座、控制器等零部件生产在内的完整风电产业链,与吉鑫科技、振江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合作,一个千亿级的风电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坚持“企业强则江阴强”的发展信条,江阴市委市政府陆续实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暨阳英才计划”升级版等引导政策,促进“江阴制造”向“江阴智造”转变。2017年,江阴新兴产业产值达2518.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市GDP达3488.27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高达21.2万元。
内外兼修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初夏时节,江尾海头处,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和志愿者一起向长江投放近400万尾鱼苗。作为长江下游的滨江山水城市,江阴已连续17年向长江投放鱼苗,从2007年起正式设立“长江放流日”。江阴境内拥有35公里长江岸线,在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过程中,江阴高标准编制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1+9”规划体系,实施长江大保护20项重点示范工程,以高端进、低端退,治理进、污染退,生态进、生产退“三进三退”的生动实践,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自唐代起就是长江下游漕运中心和对外贸易重要港埠的黄田港,这几个月出奇地宁静:散布在港区周边的码头已迁往别处,往日汽笛声声的渡口关闭,规划、园林、市政建设领域的专家、施工人员一拨拨前往考察勘探。
滨江不见江,是这座江边城市居民多年的遗憾。2016年,江阴启动城乡建设“1310工程”,“滨江亲水工程”被排在第一位。通过东西向扩展滨江生态岸线,加强沿江环境整治修复,把城区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还岸于民。2019年,黄田港将迎来全新身份——滨江公园,公园不但保留原有港口形态,传承漕运记忆文化,还会建设多样的休闲区域和运动场所,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为了把更多的沿江岸线和绿色空间还给市民,江阴市主动做减法:将港口生产岸线压缩近三成,一批高污染产业陆续撤离,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和危化品码头,到今年年底前累计淘汰82家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的化工企业,基本完成长江沿岸重点规划区域内化工企业关停并转任务。同时投资8000万元建设环境质量检监测“天网”工程,保护长江母亲河水体环境不受污染。
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江阴陆续出台《关于加强长江大保护建设生态安全示范区的工作方案》《江阴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形成集污水、大气、碳排放、土壤等“监测、管理、治理”一体化解决办法,持之以恒走出一条符合江阴实际,既抓好长江大保护,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财力倾斜 提升发展获得感
改革开放40年来,江阴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创业突飞猛进,社保体系日臻完善,医疗卫生阔步前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这是江阴财力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的结果。江阴也因此成功入选“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位列“2018年度中国十佳幸福县市”之首。
16年领跑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最终的落脚点不是亮眼的GDP数字,而是要努力提升百姓的获得感。江阴把公共财力投向发展和民生最急需的地方,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安全感、幸福感,打造江阴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走在江阴街头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市民在咖啡厅、花店等公共场所随手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悠闲而安静地阅读。即使爱不释手也没关系,这些书不但可以免费借阅,而且全市通借通还。
自2014年开始,江阴市推出全国首创的“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巧用共享经济机制盘活公共图书资源,打造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与全民阅读建设的“江阴模式”。以“书香江阴”“锡剧进校园”等品牌为代表,江阴深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525场,举办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系列活动100场。
组建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鼓励青年农民投身现代农业,加大“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江阴真正做到民富村强。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79元,位列全省县市之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32元,连续第十八年蝉联全省同类城市第一。
打造“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江阴逐步建立由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梦想成真。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相继落户,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扩大教师轮岗交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为“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智慧保障。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刘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