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是踏着青春的脚步,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迎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我3岁始习书,每日不辍,曾经插过5年队,当过8年兵,1981年在《书法》杂志上发表了第一幅书法作品,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书法工作者。中国书法发展的这40年,我是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实践者。
前不久,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览中,有我书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书法长卷。在这期间,我的《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也在国博展出。我感到很荣幸,更觉得是一种勉励。
这些年来,我曾经以“书法有法”“彤管清华”“不忘初心”作为展览题目,举办过多次书法展,是想表达作为一位女性书家,我从小对书法热爱的初心没有变。我学书的60年,无论是家里的凳子上、学校的教室里、农村的煤油灯下,任何可以写字的地方,都无时无刻不记录着我的书写过程。我深感书法的每一笔、每一画,每个字的结构都有严格的法度和难度,同时又有无限的魅力,展现着中国精神。这次我以“与古为新”作为展览题目,它来自于晚唐诗人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诗“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是我们沿着前人的路走下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书法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通过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实践,在继承中不断挖掘,一定会有发现,会有创新。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年,我通过书法临习、创作、理论研究,书法展览、教育、出版和惠民活动等自身和社会实践,真正认识和体会到什么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怎样才能使古老的书法艺术焕发出时代光彩。我用了4年时间,努力用传统书法书写传统经典名著。“与古为新”展览展出了我已出版的用小楷书写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历代家规家训选》约10万字原稿,此外还有适合各种场合需要的、各种形式的100多幅书法作品。我给部分名著、名篇书法作品配上了二维码,观众可以在观看作品的同时听到朗诵,进一步达到“阅”“读”的综合效果。这是改革开放给我带来的启示。
书法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书法自信,把我们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字继续写好,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当下最普及、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我过去是书法实践者,现在是书法实践者,将来还是书法实践者,我给自己一生的定位,就是书法实践者。
感谢书法实践给我带来的困惑和思索,快乐和宁静,它伴随我半个多世纪的辰光,让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手里有活干,只要我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生命不息,书写不止。我想用自己毕生的书法实践和溯本求源的精神,来说服、感召周围的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让中国书法真正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家庭、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神圣的象征。
(作者:孙晓云,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