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传递人间真情的红色纽带。我国无偿献血已走过20年。20年前,我国启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当年,全国献血人次为400万,其中仅8%为无偿献血。如今,我国已经全面建立无偿献血制度,实现了从个体献血到完全自愿无偿献血的根本转变,无偿献血人次数和采血量居全球首位。
持续提升血液供应水平
无偿献血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血液安全与供应报告》显示,中国无偿献血比率持续攀升,实现了全球罕见的近20年连续增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提供的一组数字足以见证我国献血制度的发展速度:1998年,我国启动实施《献血法》当年,自愿无偿献血人次仅为32万;2018年,我国自愿无偿献血人次将超过1500万。
在我国,每天都有许多人需要血液。目前,救命的血液还无法人工合成,只能来自健康适龄人群的自愿捐献。“而定期适量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广州血液安全中心主任付涌水介绍说。
“20年来,我们以满足临床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千人口无偿献血率,持续提升血液供应水平。”周长强介绍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中宣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鼓励各地持续推进无偿献血工作,提高公民无偿献血意识,弘扬无偿献血无私奉献的精神。
近年来,社会上对“献血是无偿的,但去医院输血却是收费的”等规定有些不解,甚至有点质疑。“我们坚持以献血者为中心,健全血站信息公开,保障献血者及公众知情权。”周长强坦言。
在增进社会信任的基础上,2018年1月至11月,无偿献血人数和采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和4%。周长强介绍说,我国还建立了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制度,对献血者以及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激发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通过无偿献血传递爱心和社会正能量的热情,表彰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献血法》施行以来,全国有超过121万名献血者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
持续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在持续提升血液供应水平的基础上,如何能够依法规范无偿献血工作?周长强指出,首先要健全法律制度。目前北京、上海等各省(区、市)均出台了《献血法》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确保血液安全工作有法可依。
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置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固定采血点1390个,已经建成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补充,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
当前,季节性、区域性、偏型性血液供应紧张仍是世界难题。对此,周长强指出,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建立血液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组建应急献血者队伍,指导各地作好血液调配,重点做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医疗资源丰富地区与周边省份血液调配制度,依法开展血液调配。
2018年1月至11月,全国区域间调配血液150万单位,其中向北京调配血液达到15万单位,向西藏自治区调配血液超过1万单位。区域间血液调配制度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地区间、季节性、偏型性血液供需矛盾,有力保障了重点地区、重大活动的临床用血需求。“近年来,全国没有发生大规模、持续性血液供应不足的现象。”周长强说。
持续提升血液安全水平
血液质量是血液安全的“生命线”,关乎患者性命。
“20年来,我国一直在建立完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周长强介绍,例如完善血站技术规程、标准和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建立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内审和实验室室间质评。
针对无偿献血人群,需要经过严格检测。“我国全面实施血液核酸检测策略。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周长强指出,通过实施核酸检测有效缩短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窗口期”。
《全球血液安全与供应报告》显示,全球仅有24%的国家开展了血液核酸检测,我国是其中之一。
周长强介绍,每年都会对各地血液安全和血液保障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及时向全国通报核查情况,督促各地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
同时,他指出,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在加强和改进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推行节约用血新技术,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成立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健全临床用血培训、监督、管理和通报制度,指导医疗机构制定应急状态用血方案。
据周长强介绍,2012年以来,我国自体血回输比率增长了30%。目前我国临床用血呈现出院患者人均用血量、手术台均用血量“双下降”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