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8日 星期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石

    作者:刘焕明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8日 05版)

        【传统文化大家谈】

        对自身文化历史自豪、价值和生命力确信的文化自信,必然内蕴对文化的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理性认知,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共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三种文化形态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是新时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对象、来源和依据;对她的理性认知、历史自豪、价值和生命力的确信,就是新时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三种文化形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家园、精神命脉,是整个文化体系的根基命脉和源头活水,处于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之本、之根、之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强化对文化历史自觉、历史自豪的坚实基础。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历史自觉、自信和自豪。中华传统文化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其不但人文化成的时间早、程度深,而且还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真正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化。虽历经时代变迁、王朝更迭、外族入侵、文化输入等历史沧桑,她却犹如大江大海一般有容乃大、汇聚众流、奔腾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奇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揭示其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获得我们对自身传统的理性认知,是强化对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和以优秀传统为底蕴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华文化历史自觉、历史自豪的坚实基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全面把握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优劣得失,明确哪些是优秀传统必须弘扬,哪些是历史糟粕必须抛弃。一方面看到其在水利、农业、饮食、服饰、交通、建筑、中医中药、造纸、印刷等领域创造的辉煌,乃至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的财富,认识到其在政治、道德、教育、历史、艺术、文学、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思想,乃至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王权专制、宗法等级之类历史的局限。这样,既不会因漠视历史的辉煌而过于自卑,也不会因缺乏反思历史的不足而自大,这才是对整个中华文化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自觉、历史自豪。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对文化当下自觉、价值确信的牢固根基。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对自身文化的当下自觉和价值确信。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伦理美德,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人文化成的教化思想,以及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神韵已经作为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深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旨趣和实践活动,积淀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意志、品格、追求。其不仅是当前我们团结和凝聚56个民族、13亿多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最强软实力,还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提升对当前文化继承传统与时代新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水平,提升对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水平,是增强我们对中华文化体系的当下自觉与价值确信的牢固根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深入把握当前文化继承传统与当下新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政治理念、生命智慧、价值追求,仍然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习近平同志指出:“如中国古代就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就有很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弘扬开掘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帮助说明当下问题、释疑解惑、推动当前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成分,立足时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不断赋予传统内容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样,既不会因对文化当前发展形势的无知而失去对自身传统文化当下价值的基本敬畏,也不会因对自身传统文化时代局限的屏蔽而对其当下价值无限夸大,这才是对整个中华文化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当下自觉、价值确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对文化未来自觉、生命力确信的深厚基础。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还是对自身文化未来前途和生命力的确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理念、生命智慧、价值追求,是先民在躬耕渔猎、伦常日用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她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虽历劫难而浴火重生。随着世界经济社会深度变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污染、霸权主义、文化冲突等问题日益凸显,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仍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主要难题。作为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一的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必能为当今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中华文化基本走向和未来趋势,注意文化跨时空、超国度的共通性与在地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关系,处理好文化共通性价值开掘与在地化的适应性发展关系,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是提升我们对整个文化体系未来自觉和生命力确信的深厚基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客观冷静地把握文化共通性与地域性、民族性的关系。一方面,应大力开掘和弘扬好中华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共通性的向上向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主动担当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职责和文化使命,确信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坚信中华文化定能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未来发展贡献伟大智慧,并能创造自身文化的新辉煌。诸如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思想激发人类不懈探索创新发展,以“天人合一”理念引导人类合理开发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化解全球霸权主义、文化冲突。另一方面,应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化的传播和适应性转化发展,中华文化在为世界其他国家贡献智慧和参与未来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遭遇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碰撞,这不仅需要有紧跟未来时代的创新发展,还要有在其他国家和地域的在地化适应发展,并理性审慎地看到文化复兴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样,既不会因对自身文化共通性永恒价值的无知而对自身文化命运失望迷茫,也不会因对文化发展在地化适应和创新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的忽视而对自身文化前景过于盲目乐观。

        (作者:刘焕明,系江南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