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2日 星期日

    守护骆越文明的史诗图卷

    作者:本报记者 方莉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2日 04版)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祖国西南边陲,广西崇左市境内,左江两岸奇峰林立、峭壁对峙。水光山色之间,悬崖绝壁之上,一幅幅惊世奇绝的岩画长卷绵延至远方。

        这是被称为“断崖上的敦煌”的左江花山岩画,38处岩画点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约105公里的岸边崖壁上,与河流、山体、台地、原野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6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花山岩画不仅是广西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还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对花山岩画格外有感情,在27年的研究里,他的足迹遍布宁明13个乡镇、161个行政村、1108个自然屯,留下了近100万字的笔记,记录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花山岩画研究的所有文献和纪事,被称为“花山岩画的百科全书”。

        在朱秋平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乘船行至明江岸边,停在一片遍布赭红色岩画群的巨大岩壁之下。“这片岩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1950多个图像,是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体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顺着朱秋平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垂直的峭崖上画满了各种画面:或挎刀骑兽,簇拥欢呼;或侧身屈膝,捧物跳跃;或人欢马跳,狂舞欢歌……形态各异的人像、兽类、飞禽等栩栩如生,既有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也有钢筋铁骨的兵马战阵,还有狩猎归来的丰收图景。“花山岩画是古代先民留在石头上的艺术和史诗长卷,先民们以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征战、农耕、祭祀、娱乐等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所观察到的日月星辰及草木物志。”朱秋平说。

        这些岩画是什么人所画?何时作画?为何作画?如何能历经风雨而不朽?悬崖峭壁之上怎样作画?花山岩画的诸多未解之谜使其充满无穷魅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花山之谜”的研究就从未中断。“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现在能确认岩画创作者为岭南壮族先民——骆越人,创作时期为战国时期至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朱秋平的眼神流露出对骆越先民的景仰,“但其他谜团尚未解开。”

        在这片崖壁之上,岩画左侧的岩体被脚手架和防护网覆盖着。“目前正在进行危岩体加固和岩面污染物清理工程。”朱秋平介绍,2016年申遗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对岩画保护提出了新要求。为进一步强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崇左从环境整治、遗产监测、法规完善等方面着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走出一条岩画抢救性保护和长期治理相结合的新路。

        船过渡口,停靠岸边,记者来到花山脚下的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濑江屯。在宁明县岜莱贝侬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口,身着民族服饰的“蓝衣壮”村民们,在铜鼓乐声的引导下载歌载舞。

        “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带动了宁明旅游业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合作社理事长黄小茵告诉记者,合作社对当地有一百多年传统的古法制糖进行整合与开发,带动当地贫困户从事手工红糖制作、糖波酒酿制和销售。2017年销售手工红糖7万公斤,参加合作社的88户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合作社门前,还挂着一块醒目的招牌——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花山文化研究基地。据黄小茵介绍,今年7月成立的花山文化研究基地是广西社科院与宁明县共同搭建学术平台、深化花山文化研究的新举措。“社科院的专家们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走访农户,寻访那些能歌善舞、能编会织的农民,将这些散落民间的花山文化搜集整理起来,并向老百姓免费培训织布、蜡染等传统手工艺和民俗表演技艺。”

        “花山岩画是文化景观类型的世界遗产,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朱秋平认为,保护花山不仅要保护岩画,还要保护与岩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以及这个区域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这样的保护理念正逐渐成为每一个花山儿女的共识。我们看到,从宁明县到崇左市,花山文化研究基地、花山文化创作研究中心等依托专业平台、民间积极参与的研究机构纷纷涌现,花山文化论坛、花山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从广场公园到村屯社区,从宾馆水杯到花山工艺品,随处可见花山印记;从村民农户到花山文化宣传员,每一个花山人都争当花山岩画的“护花使者”、花山文化的传播使者。

        站在岸边,回望花山,只见明江蜿蜒、翠林青葱、山石嶙峋,骆越画魂与山水共舞。骆越先民用如椽的“画笔”,给后人留下这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财富。2000多年过去,生活在花山脚下的壮族儿女将其视若珍宝,或潜心研究,或记录整理,或传承发展,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幅骆越文明的史诗图卷。“先民们留下的奇迹震撼了我们,我们要努力让它震撼全世界。”承载着壮乡儿女的美好希冀,花山岩画走出广西,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着“东方崖壁上的辉煌”。

        (本报记者 方莉 周仕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