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我在这里回顾我的人生”

    作者:本报记者 彭景晖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2日 05版)

        展厅里,83岁的老人梁永兴踱着快步,左顾右盼,目光越过观众的肩膀来回逡巡,与绝大多数轻松快乐的参观者不同,他的眼神里多了一份焦急。

        “我刚刚跟随讲解员,看到一张老天桥百货商场的照片,当时就觉得心头一热。但听完讲解再回来找这张照片,却找不到了。”梁老遗憾地告诉记者。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展厅里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只为寻找一幅照片!”梁老这位痴迷于建筑艺术的“老北京”,在人潮中“逆流而上”。照片画面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天桥百货商场,那是他年轻时最爱去的地方。

        梁老退休前在北京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一辈子与建筑打交道,凡是与北京建筑相关的照片和模型,他都能和记者讲上几句。

        在一幅照片前,梁老停下脚步。照片记录的是1985年北京兆龙饭店开业的场景,这家饭店由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捐建。“这幅照片可是一段大历史。”梁老介绍说,这是北京第一家五星级饭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物。

        建筑业的发展只是改革开放的宏图一隅,但在梁老眼中它几乎是职业生涯的全部。“改革开放前,民用住宅楼很多是筒子楼,整齐划一,强调‘公共’二字。大家只知道‘宿舍’,没有‘住宅’的概念。”梁老指着一幅旧照片介绍,那时建筑设计原则就是实用和经济实惠,“美观”是这一原则之外的奢侈追求。

        “实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变化,体现在各个方面。

        “塔楼通风、采光往往不理想,但那些年,为什么咱们建这么多塔楼?”梁老说,“求面积,求面积啊!我们国家人口多,城市空间资源弥足珍贵。”改革开放后,市场不断扩大,设计订单越来越多。“光是经济实用已经不够了,舒适、审美、个性,样样都要兼顾。”梁老和同事有了不少出国考察的机会,他们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学习建筑设计,并把学来的经验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画进新建筑的设计图纸。“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有观念意识的革新。”

        展览展区多、面积大、展品丰富,寻找一幅照片犹如大海捞针,但倔强的梁老最终还是找到了。

        照片记录的是1984年7月北京市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情景,它是全国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的国营商业企业。对梁老来说,这里记录着他美好的奋斗岁月,也记录着他与几位老建筑设计师的友谊。梁老和同事们设计的新百货大楼,就立于这个原址之上。

        “就在这里!当年老王在这里勘测,老李在这里把图纸摊在地上修改。他们是北京许多著名建筑的设计者,为这个国家做过贡献。”梁老说,“只是这些老哥早已相继去世,如果他们见到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建筑设计领域的日新月异,应该会欣慰了。”梁老说这些话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告诉记者,他认识的这群早期的建筑设计工作者,还在世的人只剩他一个了。他人老了,总爱回忆过去,来看展览,就是想多回顾他们平凡但幸福的人生。

        “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在改革开放路上付出心血的人。”在照片前,梁老没有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用颤抖的手按下了相机的快门。

        (本报记者 彭景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