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是一个山区县,46万人口分布在1886平方公里的208个村(社区)。除了在城镇周边村(社区)外,全县已建立覆盖全县农村的134家村级卫生服务站,现有在职村医135人,但大多数是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延续而来的,其中60岁以上的有74人,占在职村医总数的55%。尽管县里现在实行对在职村医延长到70周岁离岗的政策,但目前仍有16家村级卫生服务站成为“空巢”,引得这16个村的村民因不能就近方便就医而牢骚满腹。
去年,报福镇汤口村一名村医离岗后,村卫生服务站成为“空巢”。前不久,年近八十的胡启顺老人因患有高血压骑电瓶车到7公里远的镇卫生院去配药,不幸被汽车撞伤造成骨折,至今卧床不起。“如果村医不走,我就不会雪上加霜!”老人泪流满面地说。
章村镇高山村因老村医高血压中风无人替岗,村卫生服务站不得不关门。7月9日晚上6点多钟,77岁的村民朱圣源在家中砍柴不慎砍到了自己的大腿,血流不止。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儿又瘫痪在床,村里通往镇上一天三班的公交车此时已停运。在流血3个多小时后,被邻居发现才为其叫救护车送到镇卫生院。“以往只要捎个口信给村医,就上门包扎好了,现在没有村医险些命都没有了。”老人对村医也是期盼不已。
为了解决16家“空巢”村级卫生服务站和在职村医即将达到70岁离岗的问题,县里于今年5月出台政策,选拔年龄不超过28周岁、有志于从事村医、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本村青年为首批村医培育对象,其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以上学历25人,退伍军人2人。
为确保学有所成,县里组织村医培养对象于8月24日向县内副高级职称以上或从事中医15年的30名中医师进行拜师结对,并经公证签订《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每名中医师带1至2名学徒。在此基础上,培育对象于9月18日送到浙江中医药大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全脱产学习,学习结束再进行一年半的后续跟师学习。为增强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快速提升学徒的医疗技术水平,县卫计局对每名指导老师所在医疗机构按每名学徒每年5000元标准给予补助,3年学习结束经考试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再实习一年后参加全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合格后,才正式回村服务。
为防止学无所成现象发生,县里制定了一整套制约机制,培育人员各自与所在乡镇卫生院签订回村服务培养合同并公证,4年学习费用按每人6万元标准由县财政保障,学习费用由培育对象先行自付,在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回村服务时给予3.6万元补助,服务满5年后再补助2.4万元。对在4年内未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培养对象再给予4年的缓冲期,培养对象在8年内未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不予补助、不签订聘用合同。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伟伟认为,安吉这一探索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村医年龄老化、知识老化、队伍不稳定、后继无人的难题。安吉村医培育对象3年拜师学习期间,一年半全脱产学习中医、西医基础理论,另一年半时间在老师所在的医疗机构跟师学习,并在门诊、急诊科室轮转学习,在取得出师证后一年内,半年在县级医院住院部继续轮转实习,另半年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实习,提高了培养对象的医术水平,解决了学得好的难题;村医学成上岗后,既让农民常见小病在家门口就医,又因对村中情况熟悉,便于对农民开展基本公共卫生14项服务,能有效缓解县级医院的门诊压力,解决了用得上的难题;村医学成回村上岗后,享受事业编制人员各项待遇,除县财政每年给予4.2万元工资保障外,村医还有每次诊疗费5元的医疗业务收入、与乡镇街道卫生院共享国家按村民人均55元公共卫生服务费,一名村医在村里上班平均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由于有事业编制和工资保障,加之在村中上班,吃住在家里,解决了留得住的难题。
(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陈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