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
京剧艺术表现的内容大都是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荣辱观念,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殊途同归。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挥京剧艺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和传承京剧艺术。
一是要深入生活,加强创作。走进生活深处,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故事,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使京剧创作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更加接地气,使基层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才能找到真实反映人民生活的素材。
二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京剧艺术是在继承先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靠创新创造焕发强大生命力的。既要原汁原味地继承经典,更要勇于大胆创造,大胆探索,大胆走向现代化。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提出“移步不换形”理论,“移步”就是改革发展,“不换形”不是指表层的形式,而是指京剧本质的艺术形态和属性不能变。只有深谙时代审美的京剧创作,才能是服务于人民,共享于大众,才能使京剧艺术血脉延续、发扬光大。
推陈出新还要善于融通国外戏剧发展的优秀成果。一方面,要拓宽视野、敞开胸襟,积极关注国外现代戏剧的成果经验,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推动京剧艺术更好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审美特性,不能“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在保留京剧本质的艺术形态和属性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辩证取舍,通过开拓创新、中西合璧,创造性地融入我们的国粹艺术之中。如国家京剧院根据歌德经典名作《浮士德》改编的实验京剧《浮士德》,尝试以京剧艺术解读西方经典名著,在遵循京剧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融入西方审美元素,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是一次“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三是服务人民,创演并举。创作一定要演出,好的作品是由演出实践去检验的,一部新创作品只能演几场,就很难说这个作品是好的,是成功的。一部作品的社会效益是通过不断演出来实现的。因此,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重心向下,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让来源于群众的京剧回到群众中间去。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原本产生自民间的京剧,脱离了人民,单纯追求所谓的大制作、高投入的“高大上”。我们应该为民写戏、为民演戏,演反映百姓生活的好戏。要继续发扬中国京剧“接地气”“重生活”的优良传统,在体验生活中搞创作,在演出实践中锤炼技艺。
四是培养人才,培育观众。对京剧艺术来说,角儿是根本,观众是基础。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角儿,培育一大批京剧票友、愿意走进剧场欣赏京剧的观众群体,是传承京剧艺术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
五是用好新兴媒体,扩大传播效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必然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进行跨文化传播,更需要根据新时代要求对传播思想和内容、传播途径和手段进行创新和完善。国家可以支持重点京剧院团和有影响力新媒体单位合作,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作为平台,展示传播京剧艺术、普及推广京剧知识,逐步地使广大人民由浅到深了解认识京剧,更好地吸引和扩大观众群体,推动京剧走进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京剧,爱上京剧,成为京剧挚友。
(作者:刘玉普,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