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1日 星期四

    西安新城区:

    “名校+公办”破解择校热难题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张航智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1日 16版)

        新城区是西安市中心城区,既是教育大区,也是教育强区,区内有学生近10万名,中小幼学校共124所。“如果不择校,这些学校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入学需求。”新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纲说,由于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新城区的教育短板不是上学难,而是上好学校难,辖区内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持续深化推进“名校+”工程,加速现有薄弱学校的优质化进程,办越来越多的公办好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12年开始,新城区创新建立“中小幼”共建共强学区制,按照区域划分,组建了后宰门、康乐路、大明宫、朝阳门4个区域教育共同体,建立校际纵向、横向的联动渠道。

        2016年,新城区教育局党委探索“名校+”模式,推行“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学校联盟”等多种措施,在原来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让各级各类学校抱团、组团发展,探索不同层级、不同区域间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目前新城区的“名校+”工程主要采取集团化办学,由名校校长担任教育集团总部校长,总部校长对集团内各成员学校实行一体化领导和管理,对副校长、中层、教师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在集团化基础上,又实行一长多校和学校联盟两种模式。

        一长多校是由一所名校校长同时担任一所或几所薄弱学校校长,把名校教育模式整建制移植到薄弱学校。学校联盟是对不具备实施一长多校的薄弱学校,由名校联盟弱校,名校全面领导和指导薄弱学校发展。在条件成熟的6组学校联盟组建紧凑型学校联盟,名校的教学副校长同时任命到薄弱学校担任教学副校长,在薄弱学校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2天,确保学校联盟开花结果。

        截至目前,新城区共组建了51个“名校+”共同体。其中,一长多校共同体16组、学校联盟共同体21个、教育集团共同体10个、中小幼共建共强区域共同体4个。为了扩大“一长多校”中弱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师生的情感认同,从2017年10月至今,已陆续有8所学校更名为名校的分校,尤其是始终坚持分校的公办性质绝不改变,通过“名校+公办”让更多普通家庭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以北郊棚户区的明欣小学为例,新落成的风铃走廊与文化墙,在绿藤、鲜花点缀中勾勒出这座“花园式学校”。但学生家长吴渊回忆说,大儿子曾在这里就读,那时候学校基础设施很破,单双杠锈迹斑斑,操场坑坑洼洼,还有几个大沙坑,一下雨学生没法活动。2016年,明欣小学通过“一长多校”,由名校后宰门小学接管。后宰门小学校长白彩玲介绍,他们把教学管理、合作交流模式成建制移植到明欣小学,派骨干管理人员和教师入驻,甚至按照后宰门小学的校园建设标准来重新打造明欣小学,才有了今天的华丽蜕变。

        采访中,一些专家指出,从新城区的改革实践来看,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把公办学校办多、办好、办强,是破解基础教育困境的主要途径。新城区的改革实践,为我国其他城市破解基础教育难题带来一定的启示。实践证明,“名校+”是加速区域教育高品质均衡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名校+公办”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孩子。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张航智)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