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以理解和爱消除“对活着的误解”

    作者:钟明奇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30日 16版)

        皮皮的散文集《渐行渐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无论是“写给彼岸的亲人”,如作者的爸爸、妈妈与舅舅,还是“写给此岸的生者”,有异国的,也有他乡的,无不与老人及其死亡问题有关。作者用散文的笔法,从不同的视角专门谈论老人与死亡,由此抒发刻骨铭心的人生体悟,拷问“活着”的真义,揭示出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这就是“比死亡更坚硬的”,是“对活着的误解”。

        皮皮写这本书,起因于亲人的去世而引发的无限伤感:“为什么那么多爱与亲情,非等到一方离世,才懂为什么;那么多荒谬和启示,非等到垂死,方可入眼。”亲人活着时,人们往往并不知道怎样去关怀他们。这也包括作者自己。尽管“我”还算孝顺,却也不能很好地在精神层面理解、关怀父母。出于某些原因,“我”的父亲对社会有不满情绪,但“无论社会,还是他的亲人,都没有真正理睬过他。这些父亲难以吞咽的,最后成了杀害他的‘凶手’”。对母亲亦然。凡此,无不显示出作者真诚的忏悔与勇敢的自我解剖。但事实上,日常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人们习焉不察,经久难变。唯有消除误解,“有真正的相知”,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才可能因为有理解与温暖而变得美好,生命的黄昏才会依然美丽。

        如果有太多的“对活着的误解”,老人们很可能过着荒唐的、没有起码尊严的生活,留下一个个悲惨的“结束”。如果老人与自己的子女对“活着”有正确的理解,对老人来说,即使丧偶、贫穷、孤独,也未必就要步向生活的深渊,未必就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解决问题。而对子女来说,除了讨论遗嘱,果真与父母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

        生活中有乌云,更有阳光。《渐行渐远》写了不少幸福老人的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对“活着”的正确理解。《人间景象》就写了一个幸福的老爷子。他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有一个孝顺的被作者称为“篮球背心”的儿子及儿媳。他们明白“活着”的真义,不会因为反正爸爸已经是植物人了,就放手不管,或者马马虎虎应付一下。相反,他们用无比热忱的心,全力照顾老爷子。《活到一起死去》写夫妻间的恩爱与默契,更令人向往。作者这样描写年老已有病的伊达与她的丈夫托姆:“伊达说了上半句,托姆替她说出她忘记的下半句;伊达总是很高兴,因为托姆说出来的正是她想说的。托姆同样高兴,因为伊达总能看见他正要拿起的东西,而且从来不忘,过来帮助他。”他们之所以能65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不仅仅是因为责任与道义,而是基于彼此对“活着”有着正确的认识。皮皮写道:“伊达和托姆的生日相差五天。他们的孩子和村里人都会相信,他们会一同离开。而那一天,已经变成了村里人心里的节日。”这岂止是“一个好的结束”,简直是一个美丽童话的开始。

        要真正消除“对活着的误解”,除了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相知”外,还要有作者在《爸爸》一文中屡次提及的“理解和爱”。否则,人们生活在各自的精神堡垒里,有的不只是误解和矛盾,还必然出现各种令人无比痛心的不可理喻和荒谬。

        《渐行渐远》是皮皮独特的心灵文本,充满对“活着”也即存在的痛彻思考与深邃感悟,它在看似散漫的叙述中,饱含着激荡人心的思想冲击力。人就应该对“活着的误解”渐行渐远,开启新的向上的生活境界。  

        (作者:钟明奇,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