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寰宇,星汉灿烂。随着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的飞行任务圆满收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
我国的空间站工程进展如何?10月23日,记者从第五届载人航天(国际)学术大会上了解到,中国“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将首次以1:1实物形式(工艺验证舱)参加第十二届珠海航展,这也是我国空间站工程首次对公众开放。记者由此展开采访。
中国空间站工程分三阶段实施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试验核心舱发射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建造阶段安排了实验舱I和实验舱II发射等7次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
如果说最早的神舟飞船相当于一辆轿车,而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那么到了空间站,则变成了三室两厅带储藏间的房子——无论是空间、实用性还是舒适度,都将有质的飞跃。
据林西强介绍,目前空间站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已完成,空间站核心舱初样阶段研制接近尾声,计划年底前完成转正样阶段评审工作;实验舱I和实验舱II正在进行初样阶段结构热控舱总装工作。中国空间站的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载荷正在开展初样阶段研制,实验舱I和实验舱II载荷正在开展方案阶段研制,第一批舱内、外载荷项目已完成立项。航天员系统乘员产品、舱外航天服正在开展初样研制工作,航天员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地面试验正按计划进行,组织实施了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初选阶段有关工作。
“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正全力以赴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各主要系统均按计划进行初样研制。正在研制建设的空间站舱内、舱外均可支持开展空间应用,而且应用载荷可在轨更换,仅从首次入轨携带规模看,相比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提升10倍以上。”林西强说,空间站工程在原空间应用系统基础上,还增设了航天医学实验、航天技术试验等多个应用领域,专门成立了载人空间站工程任务规划专家委员会,全面负责相关空间应用项目的遴选把关。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待空间站这个“房子”建好后,各项科学前沿的创新性实验和应用研究将在这里“安家落户”。此前在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近地轨道空间实验室上开展的多项实(试)验项目,也为空间站任务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全面开启中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时代。”据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介绍,当前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按计划稳步实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将在轨运营10年以上。“空间站将面向前沿科学探索、人类生存和太空活动,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他说。
据吕从民介绍,目前空间应用系统在空间站规划部署了13个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30余个研究主题的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在科学前沿探索方面,巡天望远镜将以接近哈勃望远镜的分辨率和大其百倍的视场开展巡天观测;在人类生存方面,空间站将围绕人类长期太空生存和提高地面生活质量开展研究与应用,将支持开展微生物、植物、动物在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群体等不同层次的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开发减弱和对抗不良效应的措施与手段,为人类在太空的长期生存提供解决方案;在太空活动方面,空间站支持开展遥科学技术、在轨组装与维修维护、人机联合作业等应用技术试验验证,增强人类的太空活动能力和在轨服务能力,拓展人类的活动范围。
“我们在空间站阶段开展空间应用的目标十分明确。”林西强说,在基础研究方面,将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为人类探索认识自然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在航天技术和航天医学研究方面,将产出一批占领航天科技制高点的理论成果,推动技术进步并积累经验;在科普教育方面,将持续激发和吸引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积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服务国计民生方面,将更大规模地支持与空间相关产业经济发展,并探索空间产业发展;在国际合作方面,将以积极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扩大候选人群范围
迄今为止,我国共有11名中国航天员出色地完成了6次载人飞行任务,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人是载人航天的主体,将来走出地球寻找新的家园的也是人类。”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说,为了能在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让中国人在浩瀚宇宙探索得更深更远,航天员的选拔至关重要。
“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扩大了候选人群的范围,除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驾驶员外,还要从科技人员中选拔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这主要是因为后续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在空间站任务中,空间站舱段多、运行时间长,航天员每天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站内维护和管理方面,还必须参与空间站组装、建造,进行空间站维护、维修和设备更换。飞行时间长达数月,出现故障、发生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对航天员应急故障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间也大大增加,舱外作业任务极为复杂,更加繁重,包括舱外设备辅助转运、安装、拆卸、维护、维修、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舱外演示验证等。”黄伟芬说,在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还必须完成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以及有效载荷操作,学科专业众多,跨度极大,对航天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从具有航天航空技术相关专业基础的科技人员中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从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所需专业的科研人员中选拔载荷专家,以满足空间站任务的新要求。
(本报记者 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