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住棚节——以色列的传统节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炯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4日 13版)

        以色列民众会将香橼果、棕榈树枝、桃金娘树枝和柳树枝条捆绑在一起进行祭祀和祈祷 资料图片

        9月23日至9月30日,以色列人民又迎来了每年最欢乐的假期之一——住棚节。在以色列,住棚节与逾越节、五旬节并列为所有民众每年要庆祝的三大朝圣节日。住棚节既是为了纪念以色列人的祖先走出埃及,进入迦南后漂泊不定旅居棚屋的四十年,也是为了感恩上天赐予以色列丰富的地产作物,为人民带来安稳的生活和保障,对以色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住棚节在以色列有着宗教和农业的双重意义。

        最初,住棚节在以色列宗教意义更浓厚一些。以色列人相信,在以色列祖先们离开埃及,回归迦南的四十年里,是上帝帮助他们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上帝不仅为在荒芜沙漠中漂泊的以色列人提供水、食物等生活所需的一切,还成为以色列人白天的云柱和晚上的火柱,使人们白日有荫蔽,夜间有光热。因此,在住棚节期间,以色列民众会搭建并居住在简易的棚屋里,以纪念犹太祖先这段漂泊的历史,并感恩上帝的引领和赐予。

        居住迦南之后,以色列人逐渐开始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并种植石榴树和无花果树,住棚节在农业方面的重要意义便显现出来。人们在节日期间欢庆土地作物在夏末初秋时节的收获与储藏,因此住棚节又称收藏节。以色列住棚节一般都在9月下旬,正值以色列农业收割第二季庄稼和果实的时节,人们在住棚节尽情欢庆粮食和果实的丰收,并将收获的五谷、采摘的果实和新酿的美酒储存起来,为过冬做好准备。

        根据《圣经》旧约记载,在住棚节期间,不论子女、祭司、奴仆、婢女、寄居的外人或者孤儿寡母,都要一起分享快乐。犹太民族从古至今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磨难,因此,以色列许多重要节日的主题都是告诫民众不要忘记历史上的苦难与教训,激励人民一起为国家的未来奋发努力。住棚节是以色列为数不多的欢庆节期之一,因此也显得弥足珍贵。

        住棚节庆典活动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农业庆祝仪式。根据圣经记载,犹太子民要手持树上美好的果实、棕榈树上的枝条和河边的柳枝,欢乐七日,并强调这是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因此,在住棚节期间,以色列民众会将香橼果、棕榈树枝、桃金娘树枝和柳树枝条捆绑在一起进行祭祀和祈祷。因为以色列雨季是从秋天开始,通常在仪式结束以后,民众还会在地板上打击柳条五次,以祈祷来年能降下更多的雨水,带来更好的收成。另外,四种植物也代表了犹太人四种不同的族群,将四种植物捆绑在一起也是有着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要始终团结一致的寓意。

        住棚节欢庆丰收的农业文化为以色列科技农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以色列农业专家奥马告诉记者,住棚节对以色列农业起步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色列建国以后面临非常严峻的农业发展环境:国土面积狭小,全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地区为干旱或半干旱环境,可用耕地面积十分紧缺,且以色列周边地缘政治局势复杂,距离可进口农业市场国较远,难以通过农产品进口解决农业困难。

        在如此恶劣的农业环境下,来自住棚节丰收庆典的传统文化为以色列农业发展注入了无穷的自信和力量,以色列民众认为,只要付出努力,人们一定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粮食和蔬果。正是在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持下,以色列政府和人民历经艰辛,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和创造力优势,以高效灌溉和农业自动化等技术克服了以色列农业发展的重重障碍,走出了以色列特有的高科技农业发展道路。今天,以色列农产品不仅能够满足本国发展需要,还能大量出口欧洲国家,使以色列成为欧洲的“果园”。

        另外,来自住棚节的农业文化传统也使以色列民众形成了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因为以色列民众深信所有的粮食和蔬果都是来自上天的恩赐,因此都会分外珍惜,从不会轻易浪费。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王炯)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