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30日 星期日

    从硝云弹雨中走来

    作者:本报记者 于园媛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30日 11版)

        飞檐走壁,冀中,1943年 石少华

        雁翎队在荷花淀集会,冀中,1943年 石少华

        在地道交叉口的游击队员,冀中,1943年 石少华

        “我坐在船头上,看见远处水面上露出十多根芦苇秆,迅速地向我们这边漂来。站在我旁边的一位战士说:这是雁翎队员在练习集体潜泳,这本领对袭击敌人的水运船,或从水上接近敌人岗楼,都是必需的。说着他随手把靠近船边的一支芦苇秆向上一拔,一位黝黑而健壮的青年战士即刻钻出水面。”

        几十年后,石少华在回忆拍摄白洋淀上的雁翎队时,还在感叹战士们“水性真棒”!

        雁翎队是白洋淀水区打雁人在1939年组成的一个抗日武装。1942年9月起,石少华先后六次深入白洋淀,记录下这支队伍发展壮大的过程,留下了《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在荷花淀集会》《冰上“土坦克”军事训练》等优秀作品。

        为纪念中国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石少华诞辰10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近日开幕,观众可以再一次观看到石少华镜头中的烽火岁月。此次展览属于“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展览举办期间,家属将珍藏多年的石少华不同时期摄影作品200幅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石少华从事摄影工作60载,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长期主持新闻摄影工作,后来又成为全国摄影界的主要负责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石少华以相机为武器,投身枪林弹雨。他拍摄的《肃清强敌》《埋地雷》《八路军骑兵部队》《步涉于渤海海滨的洼地》等前线场面,在影像资源极其稀缺的年代,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地道战是冀中平原人民进行游击战的典型代表。地道空间狭窄,光线黑暗,而拍摄设备又极其简陋,石少华经过多种尝试,才拍出在构图、光线、场景上皆令人满意的作品。《地道洞口在哪里》《年画后面就是地道洞口出入口》《在地道交叉口的游击队员》《在地下卫生所给伤员换药》等作品,主题突出,充分反映出冀中人民出奇制胜的才智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除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石少华的照片中,我们还能看到《民主选举新村长》《打柴间隙休息》《夏季捕鱼》等生产生活场景。在作品《父子三代兵》中三代人坚毅的面庞之下,是人民子弟兵对于战争必胜的信念;在作品《大生产运动中的八路军》中,战士奋力抡起手中的铁镐,透露出一股豪迈而稳健的革命干劲;在《毛主席和小八路》《毛主席和杨家岭农民谈话》两幅经典作品中,石少华用抓拍的手法定格了党的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生动画面,亲切而自然。此次展览还展出了石少华拍摄的画家丰子恺、演员田华、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钢琴演奏家刘诗昆等名人肖像。

        石少华重视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他鼓励摄影工作者熟练掌握技术、讲究构图用光、讲究摄影技巧。在题材选择上,他主张多样化,反对千篇一律;在表现形式上,主张创造与革新,提倡新颖有特色。石少华不仅自己拍照片,还举办摄影训练班,在八路军中首开系统化培养摄影人才的模式。他和沙飞等战友们一起,边打游击边办《晋察冀画报》,以独特、生动的艺术形式鼓舞着军民抗战的信心。他特别重视照片档案工作,在战争时期就确定了保护原始底片、注重整理照片档案的原则,后来还推动创办了中国照片档案馆。

        石少华曾说:“我国革命的摄影艺术,经历了漫长的道路……而我个人只不过是在这条道路上踩了几个脚印罢了。”1938年初,年仅20岁的石少华携带一台相机和胶卷,奔赴陕北,3月抵达延安。80年过去了,相片中的影像依然惊心动魄、肃穆庄严。在静谧的美术馆中,历史的脚印穿过硝云弹雨,清晰如昨。

        (本报记者 于园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