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湖北民族学院: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 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

    作者: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10版)

      今年9月,湖北民族学院迎来建校八十周年。八十年来,湖北民族学院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应用研究为重点,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重,科技工作为学科建设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医药研究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优势,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拓宽科研领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科研强校之路。

    民族文化研究绽芳华

      学校所在地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学校着力打造民族学优势特色学科品牌,积极推进民族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民族文化挖掘与传承、民族文化产业构建、民族社会治理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学校修远楼土家织锦数字化展厅,电子显示屏上演示着土家织锦的制作过程。以李军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土家织锦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健全了土家织锦传统图案数据库,在土家织锦智能设计、生产和虚拟展示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家织锦文化的传承保护问题。项目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土家文化遗产,助推唐崖土司城址于2015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助推恩施大峡谷景区成功晋级为国家5A级景区。

      学校成立了武陵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团队、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团队以及武陵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团队,长期以来通过对土家文化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推出了《土家族研究丛书》,并相继推出《文化多样性与地方治理丛书》《恩施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丛书》;团队承担的“文化湖北”项目,其成果《恩施文化史》集学术性、权威性、通俗性于一体,被誉为恩施民族文化“百科全书”,为“文化湖北”战略提供了鲜活样本。

      今年5月4日,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学生第八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大学生文艺会演。节目播出后,很多学生家长、校友都通过学校微信、微博为学校点赞。长期以来,学校十分注重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建有省级非遗研究中心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近5年来获得民族文化、艺术、体育挖掘与传承等领域省部级以上项目11项。在陀螺、板鞋、高脚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与推广方面贡献突出,在近4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奖牌34枚。学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参加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

    民族医药研究显特色

      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线横穿恩施州腹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孕育了这里丰富多彩的中药材植物资源。恩施州多年以来一直是我国传统道地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素有“华中药库”的美誉。恩施州民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袁德培教授已在学校工作了30多年。长期以来,他所带领的团队依托“中药分析实验室”“中药资源与药理实验室”两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着眼于土家族地区丰富医药资源,开展了土家医药文献整理、特色技术筛选推广、药物制剂研制开发等系列工作,经过长期的积淀,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并构建了土家医药学科体系,为还原土家医药学学术体系、推进土家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风湿性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向阳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开展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抗风湿中医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系列成果,缓解了患者的痛苦,推动了风湿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担任恩施州中药标准化种植专家组组长的张万福教授,带领医学院研究团队进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示范中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团队对10多个GAP种植品种进行开发,有多项实用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目前,恩施州药材产业发展已成为全州重要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学校中医学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土家医药学研究,完成国家级项目10项;编著《土家族药物志》《土家族女科》等文献;编写《土家族医药学概论》《实用土家族医药》等教材,将零散的土家医药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实现了土家医药学研究、地方医疗服务与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效协同,促进了土家医药知识的传承传播,推动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特色资源研究结硕果

      神秘的北纬30°线让恩施成为“华中药库”的同时,也同样赋予了恩施“世界硒都”“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丰富的植被与珍稀动植物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一块难得的生物科研实验基地。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围绕生物硒资源研究、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天然生物及生物制品开发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生物硒资源研究团队围绕恩施州提出的打造“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建设全国知名生态富硒产业基地发展战略,致力于硒蛋白转化的基础研究,大力开展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团队研究人员主持中国硒谷·富硒产业联盟检测研发工程中心的运营管理,中心研发的两款富硒产品已上市销售。

      食品科学研究团队围绕地方特色资源在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着力开展特色资源开发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薇菜变红机理及条件对其影响的研究”“低盐低硝腊肉生产技术”等课题的研究为企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通过凤头姜系列产品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了技术标准,系列产品产值超过3亿元,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围绕区域丰富的植被类型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了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对武陵山天然植被及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长期监测,为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动态监测数据。

      林特产业开发研究团队围绕整体推动区域林特产业快速发展,利用经济林木资源支撑特色扶贫产业,在珙桐、水杉、楠木、厚朴等珍稀木本植物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团队组建的恩施木本油料研究中心,攻克山桐子产业发展技术难题,选育出“旭舟一号”“旭舟二号”新种苗,建成年出苗5000万株的无性系繁殖工厂化育苗中心,推广种植10万亩,全省规划种植500万亩。山桐子油进入国家新资源食品目录后,将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可一定程度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新时代,新起点,新目标,湖北民族学院必当砥砺前行,不断开创科研发展新格局,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