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两沙一陵”诠释宁夏之美

    作者:本报记者 刘梦 王建宏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07版)

        【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    

         以“小而美”著称的宁夏,黄河、大漠、绿洲、高山、戈壁在此交相辉映,造就了多样的地理风貌,孕育出独特的历史文化。

        沙坡头、沙湖、西夏王陵,被称为“两沙一陵”,是宁夏旅游的一张金牌名片。从江南“水”景观的嵌入到大漠“沙”文化的贯穿,从现代化城市返回时空深处聆听西夏王朝的历史回声,“两沙一陵”诠释了宁夏的魅力,更是宁夏“全域旅游”生动实践的见证。

    大漠沙之魂

        在宁夏中卫,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一泻千里的黄河、横亘南岸的香山交融相汇。

        “水灵灵来巧姑娘……”在奔涌的黄河上,船夫娴熟地掌控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为远方的客人放声唱起民歌。正值丰水季节,浪花裹着黄沙奔涌,伴着古朴的歌声,带领着一船又一船人走向时光深处。

        沙为河骨,河为沙魂。受大自然的惠泽与恩赐,巍巍香山横亘黄河之阴,浩瀚腾格里沙漠绵延黄河之阳,一水中分,绘就了中卫的一幅天然太极图,形成了黄河与沙漠、沙漠与绿洲、人与自然亘古千年和谐相处的美景。

        沙是生态,也是文化。正值旅游旺季,王文剑每天都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工作——情景剧《沙坡头盛典》台前幕后的点滴。每天固定两场表演,加场是常事,这对他和公司其他员工、参演演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这台情景体验剧集成运用了声、光、影、水、雾、烟以及全息影像、玻璃晶球、巨型升降平台等技术手段。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可以真切触摸到剧中的人与物,还能随着剧情变化全程参与其中。

        当“桂王城”“沙坡鸣钟”“沙掩王城”“泪泉”等当地古老传说,融入沙坡头的治沙文化,再赋予浸没式观演模式,《沙坡头盛典》一亮相便吸引了大量远道而来的游客。剧场与景区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了沙坡头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也为全域旅游提供了样本。

        中卫,这座与沙为邻的城市,却创造了“以克论净”的城市清洁经验,“净”在这里,既展现了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成为一种旅游体验。

        塞外驼铃悠悠远,沙漠水城弄新姿。正在向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迈进的沙坡头,有力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2018年1月至6月底,中卫市共接待游客27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93亿元。未来3年,这里将继续打造独具风情的沙漠旅游、黄河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步入处处皆景的“全域旅游”时代。

    塞上水之韵

        来自美国,在银川出差的罗杰斯结束工作后,来到沙湖,登上游船。

        小船游荡在芦苇丛里,热气球高悬碧空之中,天上有鸟、湖中有荷、近水有鱼、远处是沙。江南水乡的灵秀与塞北大漠的雄浑融为一体的景观,让罗杰斯和其他来自各地的朋友啧啧称奇。

        芦苇丛旁,一只苍鹭伸着脖子矗立不动,犹如一尊雕像。这是一种沙湖最为常见的鸟儿,因为觅食时会伸着长脖一动不动,像是在等待什么,所以被当地人戏称为“长脖子老等”。

        “在沙湖,不仅有烟波浩渺的湖水、金黄如画的沙漠、婀娜多姿的芦苇,还有上百万只鸟儿在此云集,可以说是鸟的天堂了。”沙湖湿地解说人员说。

        位于鸟岛上的观鸟台是最佳的观鸟地点。每年的4月到10月,有44科170多种鸟儿在此云集,最多时可达150多万只。

        沙湖景区总面积为8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沙漠面积20多平方公里。沙、水、苇、鸟、山五大景源的有机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的嵌入,让这一处融江南秀色与塞外壮景于一体的“塞上明珠”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经济优势。

        这个位于银川平原西大滩的蝶形湿地,在过去其实只是宁夏农垦国营前进农场下属的一个渔湖。“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风吹石头跑,遍地是蒿草……”是这里曾经最真实的写照。在农垦几代人负重拼搏、敢为人先的辛勤努力下,原本的芦苇荡、盐碱滩,变成了水产丰富、良田无际、绿树成荫的塞上江南。昔日的苇荡鱼湖建成国家5A级沙湖旅游景区,也成为自治区旅游业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越来越多像罗杰斯一样的国际友人为此沉迷。

        自2011年起,沙湖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均超过百万人次,收入超过2亿元,成为宁夏旅游景区中首个接待人次过百万、旅游收入超2亿元的景区。

        沙湖并不是偶然。鸣翠湖、黄沙古渡……“水”这篇文章,在位于西北内陆深处的宁夏被重点勾画。

    历史深处的回响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从明诗中走来的“青冢”正是今天蔚为壮观的西夏王陵。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九座帝陵布列有序,253座陪葬墓星罗棋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誉为“神秘的奇迹”。

        西夏博物馆馆长师培轶常年坚持在一线为游客做讲解。他介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西夏历史,探究西夏文化的奥秘,在不断加强陵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着力开发了以三号陵为中心的游览区,相继建设了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等能够展现西夏深厚历史文化的景点。

        今天,漫步在贺兰山脚,从蔚为壮观的陵园中感知过往的丰盈,在博物馆中陈列的物品中触摸古老的岁月,已经成为人们来到宁夏的一场不可或缺的体验。

        从“保护”到“收益”,保护与文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连带的经济效应密不可分,以西夏陵为代表的文化游已经成为银川乃至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据统计,2017年银川市全市旅游接待人次为1428.83万人,旅游总收入达130.19亿元,其中历史文化遗产景区接待人次占总接待人次的31.56%。

        目前,西夏陵的9座帝陵、40余个陪葬墓的抢救性加固工程已完成,新建的西夏博物馆也已竣工并将于近期搬迁。然而,最为牵动师培轶和同事们的心的,还是西夏陵申报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展。西夏陵守护者们正在全力冲刺,只为神秘的西夏古国以全新姿态亮相在世人面前那一刻尽早到来。

        (本报记者 刘梦 王建宏)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