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

    宋明理学研究的新气象

    ——“宋明理学国际论坛”综述

    作者:何益鑫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8日 11版)

        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儒学院主办的“宋明理学国际论坛暨上海儒学院第二届年会”日前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八十余位学者提交了论文。上海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陈来在大会总结中指出,宋明理学研究正逐渐展露出一种新的气象。

        理学、道学及新儒学关于宋明时代的思潮,向来有“理学”“道学”“新儒学”等不同的称谓。陈来通过对朱子《太极解义》各主要文本的详细考察,指出《太极解义》的理论贡献在于,为乾道后期道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田浩则力图澄清“道学”等术语在历史上的不同用法,认为应当更加具体地审视儒学内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杨国荣认为,“新理学”是就其作为儒学新形态而言,“道学”是性与天道之学的简称,“理学”则从普遍之理与特殊之理的统一来讨论性与天道之学。

        理学与士大夫 历史上的理学,兴起于士大夫的改革活动,源于士大夫的思想创造,表达了士大夫的主体意识。李存山认为,宋学的兴起与范仲淹及庆历新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初三先生”是广义的宋代“新儒学”的发端,周张二程则是“新儒中之新儒”。包弼德指出,理学家为士人教育建立了全面的计划,并以一套完善的理论解释了政治与文化如何帮助士人完善其道德本性,故而受到了士人群体的广泛认同。朱汉民认为,宋儒通过诠释《四书》学而建构的道统论,表达了宋代儒家士大夫的主体意识。鹤成久章考察了王守仁从祀孔庙的问题,指出其背后不仅有浙江舆论对乡贤从祀的强烈期望,还有地方官员及王门士人的努力。

        道德哲学与工夫修养 道德哲学与工夫修养是理学之为理学的核心关切。关于理学的伦理学形态,黄勇认为,美德伦理学肯定美德在其伦理体系中的首要性,故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不是真正的美德伦理学,朱熹的伦理学才是纯粹、彻底的美德伦理学。杨祖汉借用康德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互涵的讲法会通朱陆,认为朱陆都合于儒门第一义的成德之教,且都属于意志自律的伦理学。关于理学的工夫问题,林宏星考察了朱子对《孟子》“推恩”问题的诠释,认为朱子在政治和道德问题上对孟子“推恩”思想的脉络进行了义理上的重要“扭转”。郭晓东认为,朱子的“小学”工夫对理解其《大学》工夫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工夫始于格物致知,而小学工夫为之培养“端绪”、提供“下手处”,知的问题与工夫修养直接相关。向世陵辨析了朱子、阳明的知论,指出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主要争议在于可否经由闻见知识进入到内在德性的自我觉醒和彰显,从而打破自然生理与至善伦理之间的障壁。高海波认为,刘宗周反对阳明将“格物”的“物”解释为“有善有恶”的意念,而将物向内收缩到内心深处成为良知的真条理,从而避免了朱子泛然穷外物之理的趋向。

        理学的社会政治关怀 许多人认为,理学只是心性之学,而不关心现实事务。这是对理学的极大误解。理学家不但亲身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其思想亦有经世的意义。土田健次郎认为,朱熹区分了道统论与正统论,进而要求皇帝致力于学问修养,实践《大学》八条目,以促使皇帝实现理想的用人之道。辛正根认为,周濂溪“窗前草不除”作为儒家万物一体思想的象征事件具有生态学的意义,它意味着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人类和自然同呼吸共命运。朱承指出,阳明后学的道德信念体现在对阳明个人、对良知、对“万物一体”“三代之治”的信念,其伦理实践则表现为讲学和乡村社会教化活动。理学家从存有论、宇宙论的高度,表达对世界的整体关切。唐文明分析了朱熹关于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指出《太极图》第四圈是指以八卦命名的家庭人伦,每相邻两层都有天地之心的作用,天地之心的理论功能是统合理气。

        思想史的视角 理学是儒学史的一部分,自身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故理学研究应当有思想史的视角。张学智考察了《周易》诠释路向的演进过程,指出王弼注《周易》是灵动的诠释性活动,程颐着重具体事物道理的阐发,朱熹则使《周易》返回卜筮之书的性质,王夫之看重学易用易过程中人格修养对解释的决定作用。何俊由《童溪易传》对《伊川易传》的延异,考察了洛学向心学转化的内在逻辑,以此重新审视理学的核心精神及理学自身的思想边界。

        现代新儒学 今年是《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合撰)发表60周年。朱建民指出,《宣言》的原意是要纠正西方人看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与研究中国文化的路数,但中国文化的兴衰要靠中国人自己,应该把中国哲学当成活的哲学,把自己当作这个哲学创造与具体实践的参与者。干春松认为,《宣言》力图唤醒人们对儒家生命力的认可,但一来受制于“五四”以来民主和科学的强势话语,将儒学发展的方向收束于民主建国和科学思维,二来以心性之学的超越性取代了儒家其他经典在确立儒家价值时的基础地位。倪培民对《宣言》作出了批判性反思,认为儒学的复兴应该从工夫的角度来重新诠释儒家文化中的心性论问题,而不是简单重复宋明儒的说法。杨泽波认为,《宣言》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牟宗三的心性理论在活动问题、流弊问题、存有问题等方面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钟彩钧梳理了唐君毅对宋明心性之学的理解,从周、张、二程到朱子,再从朱子的心理为二到陆王的心理为一,最后由刘蕺山完成了体用合一的理论建构。郑宗义讨论了唐君毅和牟宗三在朱子的成学历程与存在困惑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力图突显唐君毅朱子诠释不同于牟宗三的重要理论特色。

        本次会议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17ZDA013)的支持。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主持了开幕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在致辞中指出,宋明理学是儒学思想发展的高峰,历来是复旦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重点,今后更要加大力度推动宋明理学的研究。

        (何益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