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

    颜鲁公联与对联起源

    作者:林如求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31日 16版)

        多宝塔碑(局部) 颜真卿/书

        颜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他有一副对联挂在探春房内。《红楼梦》第40回说探春房内西墙当中挂着一副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联曰:“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悠闲散淡好比烟霭云霞一样;居住在清泉山石旁过着无拘无束的山野生活。这副联语是对古代隐士浪迹山林悠闲情趣的精彩写照,内容有可能本于田游岩故事。据《新唐书·田游岩传》载:田游岩“入箕山居许由洞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高宗亲至其门,“谓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从探春房中阔朗风格和米芾《烟雨图》及这副对联看,探春具有封建士大夫“风雅清高”情趣。《红楼梦》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在招宝玉结诗社帖中,言及宝玉曾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语,所指“真卿墨迹”当指这副颜鲁公联。这副对联的旨趣与探春招帖紧密关联,是探春命运和结局的自况。据《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中的第108回《情榜》考语:“贾探春——才志聪敏,生不逢时,远嫁难归。后海寇败退,不肯服从污流,逃至山野,终身与泉石为伴,可叹可敬。”表明探春远嫁后没有回来,成了一个与山野泉石为伴的“隐士”。而据现今120回本《红楼梦》,探春虽远嫁海疆,但在宝玉出家后,随统制大人回京省亲,众人“见探春出跳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鲜明”云云,显然与曹雪芹原意不符。

        但这副寓探春命运和结局的颜鲁公联是否真是“真卿墨迹”?唐代的颜真卿是否写过此联?目前尚查无实据。中国楹联界的主流观点是:颜真卿时代(709-789年)还没有悬挂对联风习,对联发源于五代,广泛运用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所载,五代后蜀主孟昶(919-965年)于归宋前之岁余日,题桃符板于寝门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后世楹联之始。裴国昌主编《中国风俗对联辞典》中吴调公序也持此说。那么,这副颜鲁公联“真迹”岂非赝鼎?其实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红楼梦》第5回写秦可卿屋内壁上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也有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是“宋学士秦太虚写的”。这副联与屋内其他陈设器物一样,都是为表现秦可卿居室的香艳环境,其实暗寓“酒色”二字:微寒为何“锁梦”——不成梦,因青春寂寥,没有男女美色的陪伴,故辗转难眠,无法入梦;“香气笼人”的是什么香——酒香,不成梦就喝酒解闷,喝了很多酒,以致酒气熏人。所以,此联暗寓秦氏在宁府这个臭水潭中腐化堕落——“养小叔子”贾蔷,与公公贾珍“爬灰”。联的作者“秦太虚”即秦观,一字太虚,乃“苏门四学士”之一。宋代虽然已广泛运用对联,但这副联也不见于秦观的作品《淮海集》。如果说这副联是曹雪芹假托,倒有点道理。因为:秦观姓“秦”,和秦可卿同姓,与“情”谐音;秦观字太虚,突出虚幻,寓真假有无之义,与《红楼梦》旨义吻合;又因秦观的诗词多写男女情爱,风格纤弱靡丽,把这副香艳的对联假托秦观所写正相合适。但“颜鲁公联”不同,颜真卿既没有归隐成为隐士,也没有什么隐士情结,曹雪芹何以要假托他之名,而不假托别人?如唐朝的柳公权,有“柳字一字值千金”之说。他如褚遂良、孙过庭、怀素等,或宋朝的“苏黄米蔡”,要说假托都可以。更有一层:探春房内米芾的《烟雨图》却是实有,至今还在。秦可卿房内唐伯虎《海棠春睡图》今虽不见,但《红楼梦》第26回中被薛蟠看成“庚黄”的唐寅——唐伯虎所画的春宫图存世的不在少数,只是不知薛蟠看到的哪一幅。由此可见,唐伯虎《海棠春睡图》也有可能是真的,只是现在不见下落。同理,探春房内米芾的《烟雨图》既然是真有,那么挂在画两边的颜鲁公联为什么不能是真有?现在“查无实据”并不能断定当时没有,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看不到而已。因此我想,不管颜鲁公联是真有还是实无,纯粹只是曹雪芹的假托,但作者在这里要向读者表明的或许还是唐代就有对联的意思。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之首,请他来写一副对联挂在探春房内,不是最具权威和吸引力吗?

        唐代是否真有对联?若仅从对联的句式、句法说起,首联的出现确实早在唐初就有,如唐太宗题晋祠对句:“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如果把它制成联板挂起来,不就是一副楹联吗?现在完全有证据证明,对联在民间的兴起和运用并非宋代才有,在晚唐、在福建就可以找到实例。据嘉庆版《福鼎县志》载:林嵩未第时曾在福鼎滨海渔村——礼岙结草堂苦读经书,并在草堂悬联抒怀咏志,联曰:“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表达了林嵩身处海隅,不随流俗、不甘下流的坦荡襟怀和有志庙堂的高远志向。据乾隆版《福宁府志》载,林嵩(848-946年),字雄飞,唐长溪赤岸(今霞浦松港赤岸)人,于唐昭宗李晔大顺(890-891年)年间登进士第,官侍御史,是继“开闽进士第一人”薛令之后福建最负盛名的科举及第者。林嵩著有诗一卷,今存《赠天台王处士》一首:“深隐天台不记秋,琴台长别一何愁。茶烟岩外云初起,新月潭心钓未收。映宇异花丛发好,穿松孤鹤一声幽。赤城不掩高宗梦,宁久悬冠枕瀑流。”相比孟昶的春联,林嵩的对联最少要早七八十年。但这还不是最早的。

        有史志记载、比林嵩更早的对联是唐乾符(874-879年)年间陈蓬的两副对联。据《八闽通志》卷十二载:“松山在州东南,濒海。唐乾符中,白水仙陈蓬居于此。”又据《霞浦县志》载,陈蓬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前一副联意为:门前竹做的篱笆稀疏得能看见河流入海之处;茅草盖的屋顶疏漏得能看见天上的星光。后一副联意为:光滑的石头或高或低地砌成墙体;竹编的镂空房门一左一右向两边打开。《永乐大典》卷三千七百引《三山志》,也有类似记载,唯后一联文字略异,作:“石阶荦确高低踏;竹户彭亨左右开。”联中“荦确”亦作犖硞、犖埆、犖嶨,指怪石嶙峋貌;“彭亨”,指鼓胀、胀大貌。联意为:杂石砌的台阶高低不平脚踏在上面感觉不爽,竹编的门扉鼓胀庞大向左右两边开启。两副对联都表达了一介寒儒陈蓬不以居处的粗疏简陋而清苦自甘的坦荡胸襟。在霞浦民间,还传有陈蓬与林嵩作对联的故事:一次,林嵩拟作《玄宗自民间召李白入翰林赋》,将腹稿告诉陈蓬,陈蓬听后即作一联:“时时花落琐窗,犹操凤诏;往往烛残銮殿,尚对龙颜。”联意为:常常花谢了落在雕窗上,手里还拿着皇帝诏书来征召入宫;时常蜡烛燃尽夜深了,还在金銮殿上与皇帝对话。你林嵩要作赋,我陈蓬就作对联,对象都是李白的大才。林嵩对陈蓬的敏捷才情极口赞佩。总之,成书于宋代《三山志》中所记载的陈蓬的两副对联,比人们所认为的五代蜀主孟昶的“第一联”早了将近一百年。但我相信,陈蓬的这两副对联也绝对不是迄今为止有史籍记载的“中国第一联”,一定还有更多更早的唐代对联只是有待发掘而已。因为偏处海隅的福鼎、霞浦,乃至整个福建,在唐代属文化不大发达地区,尚有悬联咏志习俗,更何况其他文化发达地区!

        (作者:林如求,系作家、编审,原《福建文学》副主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