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

    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在津启建

    作者:本报记者陈建强、刘茜 本报通讯员赵晖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3日 08版)

        本报天津8月22日电(记者陈建强、刘茜 通讯员赵晖)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建设项目——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日前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由天津大学牵头在津启动建设。这也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继贵州天眼(FAST)、广东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线站等之后,我国投入巨资打造的又一“国之重器”。

        这项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选址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内,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5年,总投资15亿元以上。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介绍,这项“大科学装置”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试验配套与共享系统。此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还有利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风险,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日益增长,高层建筑、跨海大桥、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超长隧道、海底管线、海上风电、海上平台、大型核电等诸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对于抵御地震威胁十分必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指出,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搞清工程结构的抗震薄弱环节,从而有效提升其抵御地震破坏力,是当前重大工程建设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作为开展抗震模拟研究的有效试验平台,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大多规模较小,而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次生海啸、洪水等其他多种灾害共同作用下的有效荷载,难以满足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实际需要。在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这项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中,地震模拟振动台不仅规模与载荷巨大,而且通过台阵组合,能够同时模拟地震与水下波流耦合产生的破坏作用,因此能大幅提升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我国愈来愈多的“超级工程”保驾护航。

        据了解,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设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如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精密仪器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防灾安全等。天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丰富的科研设施建设管理经验,为这一重大科研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成后将对全世界开放,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来此共同工作,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