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2日 星期三

    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如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2日 08版)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2.2万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万亿元;有8个省份粮食产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其中山东达到4000亿元,安徽、江苏、湖北、广东4省超过2000亿元。

        粮食产业基础性强,覆盖面广,既在稳增长、稳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我国各地努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优化粮油产品供给,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1.由增产导向转到提质导向,  实现“优粮优产”

        初秋的黑龙江大地,稻谷飘香,粮贸繁盛。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稻田里,稻穗已泛黄。“基地20万亩稻田分欧盟有机、中国有机、绿色种植和鸭稻种植几种。你看这片鸭稻田一点农药、化肥、除草剂都不用,去年鸭稻拍出了每斤216元的价格,是普通大米价格的十倍。”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总经理李志禹说。

        为保证品质,五常市建立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组建五常大米网,完善五常大米防伪溯源服务体系,实现大米从“种收储加销”全部纳入监控管理体系。

        “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大米的全部信息。我们按照严于国际高端大米标准,对五常大米从良种繁育、浸种催芽、育苗插秧、收割仓储到加工销售的27个流程99道工序,逐一细化,制定出种子、环境、种植、投入品等八项标准,建立五常大米标准体系。”五常市农业局局长伊彦臣说。

        好粮食首先是种出来的,优质粮源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我国粮食产区努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优粮优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是前提。山西省以“山西小米”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突出打好“优质”“特色”两张牌,引领全省特色粮食产业发展;广西发挥“一带一路”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香米生产,市场反响良好,收购价比普通晚籼稻平均高45%;湖北福娃集团、辽宁鼎翔米业、五常乔府大院等企业发展“虾稻”“蟹稻”“鸭稻”,效益远高于普通产品。

        “各地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不搞‘大而全’,力求‘专而精’。”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指出。

    2.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实现“优粮优购”

        作为东北地区调减玉米后改种的主要品种之一,大豆的种植效益直接影响到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的可持续性。

        提升品质、拓展销路、延伸产业链……在当前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从供给侧入手,打破价格天花板,保护种植户收益。

        “今年,我国大豆生产呈现出‘面积扩、单产升、总产增’的局面。”九三管理局副局长张宏雷介绍,国家提出调减“镰刀弯”地区籽粒玉米种植时,当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渐调增大豆、杂粮、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我们不仅仅要想着怎么种,更重要的是想着怎么卖出去,而且还要卖出应有的价值、卖出高价、卖出效益。”

        好粮食卖得顺畅,卖上好价钱,才能让种粮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积极性。

        张务锋指出,要实现“优粮优价”,市场化收购要更多“唱主角”。东北地区实行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后,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改革效果好于预期。以黑龙江省为例,开展玉米市场化收购的企业有1800多家,2017年新产玉米上市后收购价格同比增幅超过20%,专用品种价格明显好于普通品种。

        今年,国家有关部门调整完善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市场化收购比重明显增加。近期夏粮收购中,受多重因素影响,优质小麦价格走高,释放了优质优价的市场信号。

        “今后,还将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巩固玉米‘价补分离’市场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优化执行预案和具体操作办法,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张务锋表示。

        专家认为,实现“优粮优购”,还应当发展国际大粮商,开展粮食贸易合作,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深化互利合作,健全多边多元、稳健可靠的粮食进口格局。

    3.立足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实现“优粮优加”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离不开粮食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更离不开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培育。

        “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正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重要路径。”黑龙江粮食局局长朱玉文说,上半年,黑龙江全省粮食加工业主要指标增幅超过30%,粮食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不仅仅在黑龙江,近年来,湖北省也打响“荆楚大地”品牌,促进了优质稻谷、小麦加工业转型升级。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优粮优加’不是过度加工,不能片面追求精细。粮食过度加工不仅使营养成分大量流失,而且造成了粮食资源的巨大浪费。要加快推广粮油产品适度加工,合理控制精度,提高出品率,最大程度保存营养成分,引领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张务锋说。

        专家建议,培育优质粮食品牌,要多措并举“增品种”,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发展绿色、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增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产品供给。要高点定位“提品质”,要聚焦发力“创品牌”。挖掘粮食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区域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创建,提升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本报记者 李慧 张士英)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