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1日电(记者张景华 通讯员孙瑞杰)首钢利用老厂房改造成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四个冬季运动训练场馆,成为我国冰上健儿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大本营。日前,国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三支队伍共计160余人,入驻首钢园区,正在进行紧张的上冰训练。
据了解,冬训馆是首钢的原精煤车间,在保留原工业元素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近日,记者来到首钢冬训馆实地采访,了解到原精煤车间是首钢储存煤的仓库,长300米左右。首钢将不节能环保的部分进行了拆除,加建了专业的保温、制冰、除湿等配套系统。据首钢建设公司工程建设部冬训中心项目负责人曹雷介绍,“这里每个冰场的建设都能满足国际比赛的要求,可以容纳4300多名观众现场观看比赛。”
在冰壶馆内,记者看到,运动员脚下的冰面平整光滑,上面还绘制有各种图案标识。曹雷告诉记者:“整个冰壶馆这块冰,浇注完成需要10到15天时间,每天洒水增厚几毫米,整个冰层厚达4厘米。”在光洁的冰层下,是十几道精密工序的保障层。
作为以钢铁业为主的老国有企业,首钢从炼铁到制冰,经历了艰辛的转型过程。首钢园运动中心副总裁郭晓民告诉记者,“在冰场改造和运营中,我们聘请了国际知名制冷公司护航,安排人员学习制冰、扫冰技术,首次制作的冰面完全符合国家队训练要求。”
入伏以来,北京气温连日攀升,但馆内的运动员都厚衣加身,负责制冰扫冰的工作人员还穿着羽绒服。记者采访发现,冬训馆里的工作人员都是首钢职工。这些昔日的炼钢工人,如今已转型成为制冰人、扫冰人。刘博强是冬训中心的扫冰人。他已经在首钢工作了22年,经历过轧钢、焊接、中央空调维护等不同岗位。为了提高扫冰技术,刘博强常常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首体学习扫冰。每天运动员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是刘博强和同事们最忙碌的时候,要做好冰面恢复工作。在运动员训练间隙,也要迅速扫冰,保持冰面平整。虽然室外气温高达三十几摄氏度,但一天数个小时待在冰面上,刘博强和同事们都要穿上羽绒服和棉护腿,才能保证不会被冻坏。
今年7月20日,北京市委书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主席蔡奇来到首钢,对首钢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冰场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并要求首钢在满足国家队训练任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场馆,带动“三亿人上冰雪”。
从一炉火到一块冰,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新首钢的华丽转身。“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所有训练场馆将面向大众开放,让更多的冰雪运动爱好者到专业场馆体验滑冰的乐趣。”郭晓民表示。目前首钢正在以全新的理念打造“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着力发展体育+产业,探索城市更新改造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