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2日 星期四

    辽宁首设地方债调查委广受好评

    作者:王石川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2日 02版)

        【光明时评】

        7月25日,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成立政府支出预算结构和政府性债务问题调查委员会的决定。据了解,成立政府支出预算结构和政府性债务问题调查委员会,在全国省级人大常委会中尚属首例。

        首个地方债调查委成立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备受舆论赞赏。究其原因,这种敢于吃“螃蟹”的做法,让世人看到了辽宁检视自我的诚意、直面问题的魄力以及纾解难题的决心。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央对地方债一直持审慎的态度,并三番五次强调“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坚决制止无序举债搞建设,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前不久,中办印发的《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根据各地的债务率、利息负担率、新增债务率等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债务资金安排使用和偿还计划,评价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合理性。这一表述,目的再清晰不过,意在通过审查监督和风险评估,掌握地方债的真实情况;传递的信号也很清楚:一方面,坚决遏制地方政府盲目举债发展的政绩冲动,另一方面则是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具体到辽宁省,确有不可回避的债务压力。比如,在财政支出预算中,一些预算支出安排绩效不理想,有些地方“依靠高负债拉动增长”的旧发展观还没有根除,未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回避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正视问题。辽宁成立地方债调查委,于法有据——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创新监督方式的新尝试,也师出有名——摸清家底,心里有笔明白账,才能科学决策、有的放矢施策。相反,如果讳疾忌医,或者不了解实情,也不愿意掌握真相,决策起来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新闻将辽宁此举称为“再次挤水分”。去年,辽宁曾坦承经济数据造假,“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同样赢得了好评。辽宁敢于自曝其丑,释放了推翻陈弊的自觉,显现了壮士断腕的魄力,呈现了一种自我更新的能力。有了这种力量,辽宁的未来没有理由不被看好。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近些年,唱衰东北的声音一浪接过一浪。振兴东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单兵突进。但是,只要勇于反思,全面梳理历史包袱;只要敢于改革,抓住时机精进;只要凝心聚力,看准方向精准发力,谁能说东北不能重塑光荣与梦想?

        从主动承认经济数据造假,到率先成立地方债调查委,这些举措都属于刀刃向内,是主动向自己“动刀子”,是吐故纳新,再造自我。一定程度上说,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能不能振兴,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不是靠捂着问题,而是靠从观念到治理方式的全面革新。无论是主动承认经济数据造假,还是成立地方债调查委,人们都看到了辽宁在改变,也感受到了东北自我重塑的毅力。

        “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这是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明确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如今,已经行动起来的辽宁,在舆论关注下稳步向前,这一新气象势必带来范本效应。明乎此,我们有理由为辽宁首设地方债调查委示以掌声,也有理由期待东北未来更美好,期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拥有明亮前景。

        (作者:王石川,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论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