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生死教育:让生命绽放得更绚烂

    作者:臧峰宇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5日 04版)

        【文化评析】   

        近年来,关于“死亡”的课程不仅广受大学生关注,而且也成为网上热播的公开课。例如,耶鲁大学教授雪莱·卡根在《死亡》课中对死亡哲学的讨论引人深思;复旦大学开设的纪录片赏析课《人间世》,以讲故事的方式映现医学的人文内涵,在记录医学实践的过程中表达对疾病、人性和生命的理解,引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生死教育愈益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在于它符合现代人理解生命本质的实际需要。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当我们对“生”缺乏足够认知的时候,应当继续探究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规律,而不应在更缺乏认知的情景下讨论“死”。但这并不意味着死亡是需要终身回避的问题,当我们对生命有起码的认识之后,也要恰当地理解“死”。“向死而生”本就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死体现了生的有限性,也映现了生的价值:每个人无可替代的生命都是最宝贵的。

        生死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哲学教育,它唤醒人们对死亡的自我认识,开始理解何为死亡以及我们应当怎样面对他人和自己的死亡。生与死都是自然生命的必经过程,死亡具有必然性,但何时死具有偶然性,死的可能性伴随着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正是在接受生死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获得对死亡应有的认识,消解了关于死亡的困惑,摆脱关于死亡的迷信,从而拥有正确的生死观。因此,我们才不会因无知而对自然之死感到恐惧,才不会讳言死亡,或一谈及死亡就想到太平间、殡仪馆或墓地,进而产生想象中的妄念和对死亡的过度焦虑;才会杜绝某些面对死亡的恶俗,从而摆脱恐怖,以一种自然的心态面对死亡。

        生死教育不是所谓“心灵鸡汤”,而是关于生命价值的自我认识。人固有一死,这是人生的常识。致命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都会造成死亡,我们时常听到与死亡有关的报道,也几乎每年都会听到有大学生以自我“解脱”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消息。他们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何以选择让生命凋零?生命的价值是否真的无所谓?当有人轻率地选择死,不得不令人怀疑他是否真的理解过“死”,以及他是否真的认真经历过“生”。我们既要对死的恐惧脱敏,也要让有限的生更有价值,因为生命中的每一天对我们而言都是有意义的一天。我们不必避讳讨论死亡的话题,而应当在讨论“死”的过程中积极地理解“生”。

        生死教育让人们坦然面对物质生命终要回归自然的规律,从而使生命绽放得更充分也更有意义,让人们在生生不息的追求中坚固生命的信念,进而丰盈自己的生命。泰戈尔诗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有开始,就会有告别,从“绚烂”到“静美”是自然的历程。正是因为对死亡的认识,人们才能在濒死之际保持体面和尊严,才能对他人给予临终关怀,才能在各种纪念逝者的仪式中获得教益。生死教育让人们努力呈现生命的意义,并在有益于社会的实践中镌刻生命的价值印记,形成恰当理解生死的社会氛围。在这个意义上,生死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生命的价值,也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作者:臧峰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