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林的《平语札记》以一种朴素冲淡的民间叙事笔调,讲述了一个通过移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作者放眼于国家与时代的大画卷,落笔于平民家事嘈嘈切切的细微记录,于一枝一叶的风吹草动中感受山川民生的变化与欣喜,是一部有文学情怀、有社会价值、歌咏新时代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是我当初审读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时写下的推荐语。这部作品,后来刊发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18年第2期。其时,我与徐春林尚不认识。
读过《平语札记》不久,我有幸来到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见到了质朴却内蕴激情的徐春林。在绿意葱茏、文脉流长的修水,徐春林是一个颇有气场的文学领军人物。在徐春林的写作现场,我更加品出《平语札记》那种朴素叙述的恰切与妥帖。我觉得,质朴的徐春林与他的作品浑然一体,他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爱恨悲欢,有一种与彼处山水子民紧密相连的气质。
从作品的标题,就可以读出作者的站位和文章的定位。正是这种贴近大地、扎根人民的写作姿态,使他牢牢地立足在故乡的土地上,将他感悟到的对于时代阵痛的体察和记录,点点滴滴地传导到他的笔下。在他凝聚深情的叙述中,爷爷奶奶、中学老师、徐杰文徐国文两兄弟、蔡铁山夫妇、代课教师易昌平等一系列乡村人物,都带着独特的尘世光芒,将普通百姓的人生命运生动有力地呈现了出来,将大地的脉息与温热传递了出来,同时将奉献与进步、卑微与伟大的感慨表达了出来。徐春林以他对乡亲百姓和这片土地的赤诚之心,不避琐屑地记录乡野故事、描摹村民百态,以小草的歌唱传达出时代进步的足音,其为一方土地人民代言的心志和抱负可感可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徐春林是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作家。
同时,作家追求真实性的文学表达。真实性是纪实文学的重要属性。对于非虚构作品真实性的追求,徐春林是执念的。他告诉我,《平语札记》里的每一个人名,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我觉得,这既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自觉的文学追求。也许正是因了作者对于笔下山川人物的熟稔,让他选择了非虚构这种文体样式,而他在作品中对于真实性的刻意开掘,又让这篇非虚构作品有一种格外真切感人的气象和魅力:在“平语”朴素的叙述中,文学的表达显得那么自然真实,在真实的气息里,笔下的山川人物益加质朴感人,二者交叠转化,相得益彰。在真实的朴素之中,惯于诗歌写作的徐春林完成了他由诗人向非虚构创作的转身。这是一个他日后可以放开手脚充分施展才情的空间。
读《平语札记》,可以看到一个眷念故乡的赤子之心。在徐春林的笔下,山水人物,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带着他的体温与情感。在故乡的世界里,他永远是在场者、亲历者。他的笔触细腻、灵动,有些地方有小说一样的细节刻画,从中见出世道人心,很有感染力。关于故乡与家族,在那些以“我”的视角自述的文字里,他的真诚和坦荡,让我甚至觉得有一种卢梭式的勇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爱,他的文字充满了丰饶的善良与温情,闪烁出人性的光泽。有人说,故乡与童年,是一个作家永远取之不竭的写作资源。这句话,其实也是在说作家的情感与创作主体有着不可或分的关联度。徐春林的《平语札记》即是很好的证明。
不是身在故乡就可以写好那一方水土的。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如何贴近大地,以一株小草的摇曳来记录和歌咏时代?我觉得徐春林的《平语札记》可以算是一个小小的样本,一个例证。有人说,作家离地面越近,离泥土越近,他的创作越容易找到力量的源泉。诚哉斯言。也因此,我觉得徐春林的写作,如果一直坚持着这个方向,他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作者:高伟,系《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