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4日 星期六

    也说“乡愁”

    作者:马奔腾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4日 05版)

        【心直口快】

        “乡愁”一词广为人知,最初大概是因为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佳作《乡愁》。或因如此,“乡愁”带上了一抹文艺色彩。“乡愁”实则关系到大众的精神指向和民族凝聚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生活内容巨变、发展节奏加快的时代氛围中,它的现状颇不乐观,因此到了必须严肃认真地去对待的时候。

        乡愁并非仅仅和乡村有关。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无论乡关何处,总有乡愁万缕。那是父母亲人养育的点滴恩情,是一砖一瓦的沧桑影像,是一草一木的儿时记忆,是人情风土的质朴与温暖……这无尽的情与思、爱与恋,可能弥散在乡村的茅屋泥巷,也可能滋蔓于城镇的四合院和胡同里。乡愁之上所承载的,表面是对家乡和人情的依恋,深层则是一种文化上的皈依与寄托。透过乡愁那略带忧伤的表象,我们可以读到祖先的谆谆教诲,读到唐诗宋词至美的浸润,读到儒家的忠孝节义,读到佛教道教的悲悯善良,读到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雍容与大度。

        地域的、小文化的差异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乡愁,大文化的相同又使中华民族的乡愁特色鲜明。这乡愁酝酿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人们的肉体与灵魂,无形中影响着个人和群体的人性与品格,让这一个人、一群人无论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不会精神无依,都不会忘却自己的家园与故土。乡愁,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最为深厚的依托。

        乡愁流淌在血液里,醇厚于忆念中,表现在行动上。于是我们可以看见,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为故国出钱出人舍生忘死,解放后困难时期大批华人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效力,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引进的外资企业及资金中一半以上来自华人,当前每一年祭祀黄帝的典礼上都有大批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的身影……乡愁,使人们穿越时光的风尘,跨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甚至如钱学森般冲破外人的种种阻挠,不计代价地回归故土、回报祖国。我们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里,不也深深地蕴藏着说不尽的乡愁吗?它让我们敬畏,让我们热爱,让我们努力,让我们忠诚,让我们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无怨无悔。

        而这乡愁的存在和延续,有赖于稳定的载体。这载体可能是家乡村庄的树林河塘,可能是城市街坊间的醇厚情义,可能是素朴亲切的戏曲小调,可能是祖先留下的精美文物……可是在工业、后工业时代,物质的、利益的力量摧枯拉朽,往往也摧毁着我们乡愁的寄托。当人心不古、人情不再,当古老的街巷和村庄化为尘土,当体现千百年文明成果的文化遗产日益减少或荡然无存,我们将到哪里去寻找乡愁、安放乡愁?发展是硬道理,但这发展绝非只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延续,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自灭乡愁、自毁长城。最近几十年,我们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先是“文化大革命”对传统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扭曲,后是在发展经济时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导致多年来出现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文化建设问题,城市、乡村也变得越来越千城一面、万村一面。正因如此,“乡愁”不再仅是一个民间的、文艺的说法,而是进入学术的、政治的层面。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他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乡愁正是文化自信的一个体现。冯骥才、阮仪三等专家、学者多年来也一再提出“乡愁”问题,主张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力度。

        乡愁,实在是个深情而沉重的概念,它需要我们的尊重,需要我们的理解,更需要我们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去呵护和传承。

        (作者:马奔腾,系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