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9日 星期二

    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

    煤村改行搞旅游 九成垃圾变资源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本报通讯员 张昕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9日 07版)

        永定河北京门头沟区段的河道保洁人员在捡拾河道里的枯枝和漂浮物。新华社发

        整洁干净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山村一隅。光明图片

        【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

        门头沟区王平镇东马各庄村,坐落在京西深山纵横交错的沟域之中,距北京城40公里。这里曾经盛产优质无烟煤,全村3平方公里内曾有3座煤窑。2001年起,门头沟区逐步关停了全区270座矿山和非煤矿,东马各庄的村民们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从事了几百年的煤炭采掘业,踏上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的转型之路。

        深山煤村改行搞旅游,最先要过的就是环境这一关。十多年过去了,东马各庄的环境怎么样了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门头沟区王平镇东马各庄村。小山村静悄悄的,耳边是清脆的鸟语声。走过村中任意一条小巷,一眼望去,地上不见一片纸屑,没有一点渣土,能看到的就是家家户户门口的6个垃圾桶和垃圾袋,上面分别标识着“灰土、厨余、可再生、可燃、有害、不可再生”的字样。

        正是这每家门前的6个垃圾桶,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不仅让村中90%的垃圾实现了就地分类消纳,还让部分垃圾变成了“黄金”。

        王平镇垃圾分类工作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升了地区形象,增强了百姓环保意识,提高了环境建设水平,促进了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目前,该镇村民已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按时交纳分好类的垃圾、每天清扫院落屋室的良好生活习惯。

    农户垃圾分类得奖励

        “过去,家里就有一个垃圾桶,所有垃圾全堆一块儿,满了就倒进街口的垃圾池。”东马各庄村村民李玉洁站在自家整洁干净的庭院里,向记者叙述扔垃圾的变化,“现在一共6个垃圾桶,该扔的东西分门别类。”

        墙角,6个贴着标签的垃圾桶和垃圾袋依次排开。打开桶盖,一目了然,隔夜的炉灰装在“灰土”桶中,“厨余”桶里是白菜叶和土豆皮,几节废电池装在“有害”垃圾袋中……

        下午四时,村里的专职保洁员挨家挨户收垃圾。在李玉洁家,把灰土、厨余、不可再生垃圾分别倒进保洁车后,保洁员递上一张“合格卡”。李玉洁解释道:“这证明我家今天的垃圾分类是合格的,凑够30张月底可以到村委会领取奖励。另外,塑料袋、电池这些垃圾攒够一个月,也可以到村委会换取日用品。”

        2006年11月,北京市开始在门头沟区王平镇、平谷区马昌营镇等5个乡镇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为确保实现源头分类,这些试点镇积极探索管理办法,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王平镇制定鼓励办法,上门收集垃圾时,由保洁员针对各户分类情况出具小票,一个月全合格的农户,可在月底凭合格小票到村委会领取酱油、醋、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或者10至15元的奖励,差一天则扣减0.5元,以此激励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我家现在不用买酱油、洗衣粉,用垃圾换就够全家用的。”李玉洁说。奖励和兑换办法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0多年来,王平镇一直坚持从农户开始垃圾分类。如今,农民已经意识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环境改善作用,并且主动维护村容村貌了。

        目前,王平镇16个村、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白色垃圾和有害垃圾有奖回收制度。十几年来,各村、社区收集白色垃圾总数已达100余吨。

    垃圾不出镇就被再利用

        在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王平镇投入近200万元,为全镇3600多户村民和居民配备了垃圾桶和垃圾袋,购置了厨余垃圾车和灰土垃圾车,建起了生物质肥料厂和生活垃圾压装站,使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各个环节有机衔接。

        记者看到,一辆垃圾运输车停靠在垃圾压装站前,载重3吨的车上仅装着百余公斤废弃物,准备运往区垃圾填埋厂。“这些是不能再利用的垃圾,每天全镇只产生这么一点。没有实行垃圾分类前,垃圾车要往返运输好几趟。现在,90%的垃圾不出镇就被再利用,运出去的只剩下10%。”王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农村生活垃圾多数由灰土、厨余、落叶、树枝等构成。分类集中的管理办法,使这些垃圾有条件就近消纳,成为可利用的资源。相关负责人介绍,厨余等有机垃圾可以运到镇里肥料厂或者村里的堆肥点进行处理;灰土可以收集起来,修路的时候垫坑;落叶、树枝、木棍、干果壳等可燃物,可以由村民自行保管,也可以由村里统一收集,作为冬季取暖燃料使用;瓶罐、塑料袋等可再生垃圾可以按市场价卖给回收企业。仅余下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和不可再生垃圾,均由镇政府统一回收,送往区填埋厂或专门垃圾处理厂。

        九成垃圾变成资源,节约了运输和处理费用。据估算,北京市郊区的垃圾处理成本平均每吨约150元,垃圾分类新模式每吨可以节省约140元。

        从王平镇的实践发端,北京市门头沟区正在根据行政村终端处理设施分布,合理布局设置就地堆肥设施,实施就地就近资源化处理。目前,全区各镇都在按照沟域位置,结合行政村人口数量、转运距离、产生厨余垃圾量等因素,对就地堆肥设施进行选址,原则上实施平原地区生活垃圾运送到终端设施进行处理。此外,在山区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方式,合理建设就地堆肥设施。

    村民捧起了“绿饭碗”

        王平镇,曾经是北京最大的矿区,脏、乱、差、黑一直是困扰地区发展的瓶颈。然而随着煤窑的关闭,垃圾从源头得到治理,不仅村庄整洁、优美,连青山绿水也回到了这个昔日的煤镇。简单的垃圾分类,让放下“煤饭碗”的村民们,重新捧起了“绿饭碗”。

        东马各庄村是个只有80户人口的小村。十几年前,就在这个方圆不足一公里的村庄里,却遍布着15个垃圾池,遇上大风天,灰土满天飞,塑料袋挂满树杈。如今,垃圾不出户,保洁员上门收集,原来有碍观瞻的垃圾桶和垃圾池失去了作用。王平镇拆除了全部村庄的200多个垃圾桶和垃圾池,道路更加宽敞整洁,环境更加优美,并且从源头上杜绝了垃圾的二次污染。

        青山绿水回来了,村民们也找到了新致富路。前几年,随着京郊旅游业发展,王平镇一些村也开始建农家乐、采摘园等民俗旅游度假项目,但受到卫生环境的制约,达到标准的农户仅8家。垃圾分类管理以来,环境改善显著。如今,民俗旅游户增加到57家,2017年到王平镇观光旅游、采摘的市民达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本报通讯员 张昕)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