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7日 星期日

    黄河故道桑椹熟

    古桑树群成文化遗产

    作者: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7日 10版)

        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游客选购桑椹。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生态文化节上的戏曲表演。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来来来,吃这个白色的椹子,最甜了。”古桑树下,农人在三轮车上摆下几筐新鲜的桑椹,甜美的滋味、低廉的价格吸引了过往的游人,你一盒,我一桶,没多久,桑椹销售一空。桑椹十分娇嫩,为了延长果实的新鲜度,农人特意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准备了装有冰块的泡沫箱。

        这是记者5月19日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看到的景象。当天上午,2018德州“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暨第十一届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开幕。椹果生态文化节是夏津县的一张名片,连续举办了11届,名气越来越大,去年,夏津旅游吸引游客超过2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

        面对这样的成绩,古桑树群功不可没。

        就在今年的1月,“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意大利罗马为其正式授牌,这是山东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此次生态文化节开幕式上,特地举行了揭牌仪式。

        这是夏津的喜事。夏津县桑树栽培历史长,规模大,最盛时夏津境内有桑林8万亩之多,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在平原地区,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树群落非常罕见。时过境迁,现遗存古桑树群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桑2万余株。

        为了保护这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县制定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同时挖掘农桑文化,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对民间文艺、习俗谚语以及各种古建筑物进行调查保护,全面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度假康养等项目。此外,还引导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鼓励群众以桑树入股并分享旅游门票收入,合作社与企业对接入驻,打开了乡村旅游新局面。

        今年的生态文化节,夏津迎来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客人。19日下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果桑产业发展大会上,来自全国的140多名蚕桑专家学者、加工营销企业代表应邀参加会议,共同研讨果桑发展路径,交流果桑发展经验,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以促进全国果桑产业健康发展。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桑树的产业链已经越拉越长。会议现场,摆放着各种品牌的桑椹挂面、桑椹干、桑果汁、桑果干红、椹果糕、桑叶茶、桑叶粉,还有桑椹与其他食物的结合品,如紫椹山楂条、椹果芝麻酥、椹叶桃酥等等。夏津美食布袋鸡也与桑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我把桑枝和桑叶作为原料加入到老汤的熬制中,推出了这款桑叶布袋鸡。”鸿熙居布袋鸡制作技艺传承人魏宪华笑着介绍道。

        据了解,夏津县年产椹果14000吨,其中古桑椹年产7500吨,鲜果销售量3000吨左右,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围绕桑叶、桑果、桑枝、桑树皮、桑根、桑菌、桑籽油等,“桑”元素得到了充分利用,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全面开发,使椹果升值空间翻了几番。而桑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正让遗产地的群众尝到更多甜头。

        椹果飘香,黄河故道上的桑树林,愈发郁郁葱葱。 (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