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最美人物”这样说

    作者:潘美儿 万少华 姚玉峰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3日 13版)

    用爱与希望诠释“最美”的内涵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皮肤病防治所上柏住院部护士长 潘美儿

        我是一名服务于麻风病人的基层医护人员,在麻风村工作了22年。《山坳人生照样出彩——记“中国麻风第一村”里的年轻医疗团队》在《光明日报》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回想严红枫老师第一次去麻风村采访的场景,记忆犹新:刚到病区的时候,我们看到有的病人低着头,有的侧身、斜眼看我们,有的干脆躲进了房间,不难看出他们有抵触心理。严老师笑呵呵地走到一个坐着轮椅,面部、手足都有残疾的病人身边,伏下身子几乎贴着脸问候他,和他握手,那位病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正因为他这种看似平常又急需勇气的举动温暖了病人敏感的心,让他们之间减少距离感。接下来的采访,总能看到严老师钻进一群病人中间和他们聊天,听到病人关心严老师吃得住得怎么样。严老师用实际行动驱散了病人心中的阴霾,播撒了爱和希望,诠释了“最美”新闻工作者的深刻内涵。

    从家国历史的角度记录时代

        十九大代表、时代楷模、衢州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万少华

        2015年5月,严红枫老师来到柯城区人民医院采访我们团队及烂脚病老人。如今回想,有个场景依旧难忘:推开患病老人崔奶奶的房门,一股恶臭迎面扑来,严老师没有迟疑,走到老人床边,和我们一起把她扶到凳子上,他握着崔奶奶的手,就像是老朋友见面一般,亲切而温暖。严老师非常敬业,经常天已经黑了,还坚持采访完再回城,第二天又跟着我们下乡,就这样坚持了半个多月。这期间他父亲患重病,只能利用采访间隙给家人打电话询问病情。有好几次,我看到他哽咽、抹泪。但是采访的事情丝毫没有耽误,他依旧花大量时间跟我们下乡、看望老人。

        在报道中,严老师把我们团队的事迹提炼到“家国情怀、时代担当”的高度。通过光明日报的报道,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入到救助队伍中来,救治了老人的伤病,抚慰了民族的伤痛。

    有理想、有情怀、有正义感的好记者

        全国道德模范、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

        我想用切身体会来描述一下印象中的严红枫老师。去年5月初,严老师在写关于我的第一篇报道时,连续三天,从晚上到第二天凌晨,断断续续地给我发微信进行补充采访,并咨询、核实相关情况。好几次,我半夜醒来看到信息,因为没有及时回复而深感愧疚,当然也被严老师通宵达旦工作的精神而感动。后来,在闲聊中得知,严老师打字速度不快,那几天晚上全都是他手写一段,他的夫人打一段,还辅助性帮他查找资料。也就是说,整夜没睡的,不仅是严老师,还有随时帮助他的夫人!

        严老师对于工作的热爱与专业感染了周围的人,感染了他的采访对象,更感染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我想,他无愧为一位有理想,有思想、有坚守、有情怀、有追求、有正义感的好记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