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

    广西横县坚定推广垃圾分类十八年——

    昔日“麻烦事儿”成了城市新名片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2日 07版)

        广西横县云表镇新仲村的田园风光。 光明图片

        广西横县的学生在进行垃圾分类。莫璋摄/光明图片

        【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

        春夏之交,穿行于“中国茉莉之乡”——广西南宁市横县的乡村,浓郁的茉莉花香扑鼻而来,村屯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清洁卫生,一派秀美风光。

        “垃圾随处扔、蚊蝇满天飞、污水遍地流”曾是横县一些乡村的真实写照。2000年,备受“垃圾围城”困扰的横县,开始在县城垃圾污染最严重的两个街道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收效显著。201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以此为契机,横县将在城区实施了13年的垃圾分类处理向农村地区推进。

        经过几年努力,横县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已达92%以上,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有效破解了“垃圾围村、垃圾堵河”等问题。

    垃圾分类从县城走向农村

        俗话说“垃圾是个宝,分类少不了”。2000年,备受“垃圾围城”困扰的横县,决定在县城垃圾污染最严重的两个街道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236户试点居民得到了政府发放的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一个装吃剩的食物、果皮、蔬菜梗等生活垃圾;另一个装塑料、玻璃等可回收垃圾。由此,横县成为广西第一个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县城。

        接下来的10余年间,横县坚持不懈,在城区将垃圾分类全面铺开,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部门密切配合、公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新模式,形成了“源头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处理体系,并于2013年将垃圾分类的做法推向农村。

        在群众观念较为守旧的农村实施垃圾分类处理,难度可想而知。实施之初,横县借鉴县城的经验,首先建设24个农村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形成“三级四类三统一”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三级四类”即农户一级,按干、湿两类垃圾分装放两个垃圾桶。经联社一级,按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等四类进行第一次分类处置。厨余等可溶解类垃圾放入沼气池降解;可燃烧类垃圾由村保洁员拉到村垃圾处理中心;可回收类有序叠放,达到一定数量及时运到废旧回收点;危险垃圾如电池、过期药品等,由村保洁员收集后送到垃圾池,达到一定数量后再由县统一收集处理。村委一级,建立垃圾处理中心进行第二次四类垃圾分类。

        “三统一”即采取统一收保洁费、统一收运垃圾、统一分类、集中燃烧的模式处理全村日常生活垃圾,实现垃圾“化整为零”。

    因地制宜实现垃圾处理无污染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对此横县加大财政投入,在17个乡镇全部设立环卫站,统一挂牌,统一管理。各乡镇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垃圾处理模式,对垃圾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一是县处理模式,即“村收—镇运—县处理”。对距离县城20公里以内的乡镇所在地或周边村屯,由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到镇(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然后由镇(村)统一清运到镇垃圾中转站,再由镇统一派车将垃圾清运至县卫生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是镇处理模式,即“村收—镇运—镇处理”。对距县城20公里以上的乡镇,以村委(社区)或自然屯为单位,由保洁员到各户进行统一收集,统一转运到乡镇片区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或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是村处理模式,即“户收集—村转运—村处理”。在村屯相对密集或距镇区较远的村屯,农户自行将垃圾收集到垃圾桶,村保洁员定时定点上门收集转运到本村垃圾焚烧炉、垃圾池,再进行简易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后,如何变废为宝?横县垃圾处理厂采用“敞开式抽气堆肥法”,把堆肥垃圾加工成腐熟有机肥,让群众用于果蔬种植。不可堆肥垃圾中,把可回收利用部分卖给废旧品回收站,有毒有害垃圾则由环卫站集中处理。

        横县还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云表镇朝南村是蘑菇生产基地,村里引进工厂,将生产蘑菇的废料、果蔬菜皮及畜禽粪便等加工成绿色有机肥循环利用,成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

        在校椅镇木力村润达畜牧有限公司,养猪无臭味,垃圾无影无踪。奥秘就在猪舍的“床垫”上——养猪场引进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猪在用秸秆、锯末粉铺垫的发酵“床”上吃喝拉撒睡,排泄物与发酵床内的微生物菌类融合后自然分解,零排放、无污染。养猪的废料垃圾降解后,又成为高品质有机肥,投入果蔬种植。

    政府与群众合力解决垃圾问题

        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不仅是个麻烦事儿,还是个花钱的事儿。

        为筹措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经费,横县通过“财政筹措一点、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一点、受益农民出资一点、企业和社会捐助一点、各级工作组帮扶一点、政策制度改革筹集一点”等方式,每年投入清洁乡村工作经费4000余万元,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供了财力支持。

        为实现村村都有保洁员,横县按照每3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招聘专职保洁员3600多名。各村屯按每人每月2元或每户每月5元的标准收取保洁费,用于支付保洁员的工资。“保洁员的月工资普遍在3000元左右。我每天清运全村14个自然屯的生活垃圾,月工资有6000元。”校椅镇石井村保洁员李旺说,保洁员成为村民争相竞聘的香饽饽。

        从无到有,从县城到乡村,18年来,垃圾分类处理已成为横县的一张新名片,至今已有国内外数十座城市前来取经。日本名古屋女子大学教授八田耕吉实地考察后,称赞横县为“中国小城市垃圾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典范”。

        “横县垃圾分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横县垃圾分类从2000年实施以来一直延续至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得益于政府高度重视,宣传到位,措施得当,以及群众的高度自觉。”横县县委书记黄海韬说,横县将坚定不移地持续扎实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依靠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解决垃圾问题,真正实现全县垃圾分类全覆盖。 (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