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

    “护佑人民健康是我们的责任”

    ——记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

    作者:本报记者 章文 本报通讯员 邵龙飞 庄颖娜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6日 03版)

        【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军事医学研究所。组建60年来,它在数次国家应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一招制胜”的作用。

        这个研究所就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该所的一代代科研人员,以“姓军为战、强国为民”为己任,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取得一个个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科研成果。

        为解决我军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医学防护难题,1958年,某药物研究所前身在北京正式组建。汤腾汉、黄衡禄、周金黄、张其楷、宋鸿锵、周廷冲、黄鸣龙等老一辈科学家从四面八方齐聚这个无声战场,吹响向医学防护这个新领域进军的号角。

        面对外国严密的技术封锁与实验器材的严重缺乏,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一年时间,就在防护重点领域拿出初步防治措施,实现了我军医学防护零的突破。为了尽快研制出可靠的药品,在研究所成立初期,科研人员常常以身试药。那年,以研究所40多项尖端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项目获得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自此我国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医学防护盾牌。

        在开展医学研究的过程中,研究所全体坚定一个共识:事关我军建设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必须立足自身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

        2003年春天,“非典”病毒肆虐。李松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将流行病毒锁定为科研主攻方向,很快取得进展。之后,他们科学预判,将极有可能带来重大疫情的流感病毒作为重点科研方向。一年后,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在这个事关13亿人口的公共卫生安全的危急时刻,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军科奥韦”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临床前工作。2009年,当H1N1流感来袭,李松团队仅用135天就完成2600万人份的国家储备任务,提高药品产能30倍,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7亿元。

        在抑郁症防治领域,研究所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前后18年的时间,以罗质璞、崔承彬、赵毅民、李云峰、张有志等为代表的两代人接力攻关研发的巴戟天寡糖胶囊是中国唯一一个获准上市的中药五类抗抑郁药物。与国外药品相比,见效快、药效好,副作用轻微,还具有改善认知、增加免疫和抗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作用。

        “护佑人民健康是我们的责任。”研究所所长苏瑞斌说,李松团队只是一个代表,研究所里的每个科研团队都让人引以为豪。近年来,研究所结合国家赋予的重大专项任务,瞄准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和百姓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课题攻关,系列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5年来,研究所获得国家和军队各类临床批件、新药证书28个,专利授权15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科技成果9项。

        充分释放青年人的创新活力,是事业接续发展的关键。当年,因发展了筛选药物的新算法,留学归国的李松成为各大医药研制机构的招揽对象。为了留住人才,李松的博士后指导老师、研究员焦克芳力荐李松接替自己担任课题组长,并提出立即退休,让李松拥有完全的科研自主权。这一留一退,留下了日后“一人改变一个学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松,更留下了一段视才如宝的佳话。

        (本报记者 章文 本报通讯员 邵龙飞 庄颖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