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

    合作共赢是中日韩的共同选择

    作者:周永生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1日 12版)

        【特别关注】

        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5月9日召开。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和分歧的基础上,中日韩三国坐下来谈一谈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创造化解矛盾的契机,有助于推动关系转圜,为未来进行开拓奠定好的基础。作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三国合作对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中日韩三国之间加强合作,有利于推动三国经贸利益的恢复和拓展。中日韩三国地处于东北亚太平洋边缘地带,有着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存在着巨大的经贸合作利益。日本、韩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而中国则是日本和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7年,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额已经恢复到了30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中韩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2399.7亿美元,日韩之间的贸易额达到819.57亿美元。实际上,由于受双边关系影响,2017年的中日经贸额和中韩经贸额尚未达到各自的最高点。当前,中日韩经济都呈现较好发展势头,三国领导人会议时隔两年半后恢复举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三国间经贸合作是互惠互利的,把经济的蛋糕做大了,大家能分享的成果才会更多。现在三国面临很多合作机遇,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就为三国扩大投资和产能合作打开了新空间。中日韩三国未来最有利的发展方向是,签署三国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的经济与地区合作将因此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更大的平台上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在良好的政治关系基础上,任何抵制和拖延三国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做法,都是短视狭隘的。

        其次,中日韩三国之间加强合作,有利于提升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众所周知,中日韩是东亚地区综合分量最大的三个国家,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三国的精诚合作。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三国政治安全互信不足,区域外的负面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对于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愿景而言,中日韩要和东盟形成合力,加速推进地区经济合作的进展,推动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首先需要中日韩三国密切沟通,相互磋商,达成共识,解决面临的挑战和障碍,化解内部分歧,压制外来因素的重重障碍和作梗。

        最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的会晤磋商,有助于维护世界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有助于遏制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单边主义行为。中日韩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支持者,也都是遭受美国单方面贸易制裁的对象国。美国搞单边主义,进行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数量限制,对三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害,未来的前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韩国接受了美国的数量限制,以退让、妥协缓和了美韩经贸关系,但毫无疑问,韩国的钢铁和铝制品业将因此受到打击。由于美国修改韩美自由贸易协定,韩国其他领域也遭受严重的经济压力。中国和日本是美国单边主义和数量限制的直接打击对象,遭受的损害比韩国更加严重。

        三国有共同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多边机制和原则的经济利益基础,应该也必将向世界作出共同的呼吁,反对违反世界贸易组织机制的单边主义进程,反对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的数量限制。三国应使美国明白,不能够把本国自身的贸易逆差责任完全强加到对方的头上,要多从本国自身找原因,探索共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动辄挥起贸易制裁的大棒,以自身的实力压迫对方国家屈服,这是霸道的经济强权主义的表现。三国就此展开呼吁,展现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正义力量,在这样的关头尤其显得十分必要和必须。

        近来,中日和中韩关系出现改善和向好发展势头,中日韩三国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地区经贸合作迈向灿烂的前景,助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作者:周永生,系外交学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