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1日 星期二

    筑梦云端

    ——记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

    作者:本报记者 陈慧娟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1日 06版)

        陆建新

        有雾的时候,深圳200米以上的高楼都宛如在云端。陆建新就是把这些高楼建上云端的人。

        就像他名字的字面意义,他总是在建设新楼,而且建的总是超高建筑。160米的深圳国贸、438米的广州西塔、493米的上海环球、600米的深圳平安……陆建新从参与建设到主持项目,不断刷新着“第一高楼”的高度。

        在300米高空,走在巴掌宽的钢梁上,下面马路上的汽车像小乌龟一样慢慢爬行

        从去年起,他一直作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钢结构项目的总工程师忙碌着。“这是世界最大的会展中心,一点都不高,只是长,如果立起来就高了。”陆建新笑道。

        会展中心的施工现场,A9号馆主体钢结构已经封顶,一位工人正在用橘红色的经纬仪进行测量。

        “我最初就是做测量,测量的作用简单说就是定位放线。因为我们的建筑不是笔直升上去的,在施工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微小的偏差,靠测量员及时发现,工人们不断纠正。”1982年,18岁的陆建新刚到深圳,参与建设的就是那时的“中华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160米的大厦整体垂直度偏差不超过25毫米。

        转过身,一位工人正在进行高空焊接作业。“他是从这些圆柱形的钢梁上走过去的。我以前做测量时也是这样,不过更高。”

        1994年,384米的地王大厦是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当时的钢梁上只铺有3、5块木跳板,下边也没有安全网。我在300米高空,走在一巴掌那么宽的钢梁上,如同走独木桥。往下一看,外边马路上的汽车像小乌龟那么一点大在慢慢爬行。有时候走到钢梁一半,晃动得厉害,赶紧蹲下来,也顾不得弄脏裤子,骑着钢梁挪过去。有时候站在那里看测量仪器,顺手紧紧抓住身边钢柱,等到手拿开的时候,手抓的地方一片汗湿”。回忆起当年的工作场景,陆建新仍然心有余悸。

        即便是顶着这么大的心理压力,陆建新也没有想过要换一个工作。“那时一个乡也没有几个人能从农村走出来,我觉得能分配到一个国有企业,真的很满意。”陆建新说。中专毕业后,陆建新被分配到湖北荆门中建单位,同年10月,又因为深圳的建设需要大量人手,被调配到深圳。

    “我的成就感来得很晚”

        “从湖北到广东的一路上,我观察了,高的楼也就三四层。一到深圳,我参与的就是50层楼那么高的国贸大厦。回头想想,我挺幸运的。”陆建新一边说一边检查了一下TPO防水卷材有没有粘牢。

        A9号馆建设最快,正在进行屋面结构施工。一层降噪、一层防潮、一层隔热、一层防水……细密扎实,如同此后陆建新的职业生涯。

        14年建筑施工测量技术员,12年项目总工,10年项目经理,到现在成为中建钢构华南大区的总工程师。职务的高升没有把他带离一线,而36年的风吹日晒也没有带走他的书生气质,面色白皙,身材瘦削,银框的眼镜让他看起来更像学者。“就是自然地一步步过来了。我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时间长,积累的经验多,也比较用心,挺得心应手的。”陆建新这样总结,“做我们这行,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或者觉得价值没有得到肯定,就走掉了,但是要成为一个工匠,我觉得至少得有十年二十年的积累,要有一个长期的心理准备。我的成就感也来得很晚,大概到2010年左右才有了这种感觉。”

        2012年,陆建新是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以下简称深圳平安)钢结构项目的项目经理。这一年,他48岁。

        2004年,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担任钢结构项目总工程师期间,陆建新曾带领团队成功化解10项“第一次”难题。但他认为深圳平安才是他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

        “举个例子,施工需要塔吊把建筑材料送上去,所以楼建多高,塔吊就要爬多高。深圳平安需要的是550吨重的塔吊。让这个庞然大物从地面开始,分25次沿墙壁慢慢爬升到600米的高空,就像攀岩,这在当时还没人做过。我们团队经过了多次讨论、模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研发出一套支撑系统。好不容易先装好了第一台塔吊,风一吹,塔吊架子发出咔啦咔啦的响声。当时我的头皮都快炸了,如果塔吊倒了,马上会变成世界新闻。那一段时间,我每晚躺在床上想啊想啊,有时灵光一现,赶紧起床写在纸上记住,第二天到工地与同事讨论。经过3个月昼夜不息的思考、现场查看,最终我们解决了销轴间隙不配套和节点强度薄弱等问题。”

        前几天陆建新收到一个好消息,在深圳平安项目施工中创新的“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获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

        陆建新把成果更多地归结于自己的平台:“全国有资质承接这种高精尖项目的企业没有几家,所以既然有机会参与,把项目高质量地干完是最基本的。我个人追求的和企业倡导的,都是要出科技成果,包括要有专利、要写论文等,有特殊施工技术要进行总结,形成一套经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带出来一批人才。”

    “我见证了行业的发展”

        站在屋顶向远处眺望,这一片绵延两站地铁的施工现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建成后的会展中心相当于6座鸟巢的面积。

        施工现场的对面是工人的生活区。蓝白色的房子一排排延展,俨然是一个社区。陆建新感慨:“建筑施工行业的人真的是奉献了很多。因为每一天要有每一天的进度,我们曾经有365天一天都不休息的时候。现在有加班,也有调休,但往往离家很远,很少能回家。”

        项目总是一个接着一个,一晃36年过去了,这个缺席了太多家庭建设的人,却是不折不扣的深圳建设的参与者,深圳发展的见证者。

        不仅是深圳。国内已完工的7幢百层高楼,他主持承建了其中4幢的主体结构。“像我这样经历的人应该是很少,这一点让我有点小自豪。”陆建新笑着说。

        他还有另一点自豪:“1984年,我们国家刚有钢结构超高层建筑,一直以来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比较多,一直到2000年左右,钢结构建筑才普遍起来。到现在,国外有200来年的发展历史了,我们只有30多年。但是现在中国的钢结构高楼数量已占据了全世界的60%,我们的施工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见证了我们行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 陈慧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