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迈向美好生活】
春天里,绿荫下的河南新乡创业小镇,年轻的身影匆匆忙忙,29岁的刘俊森正和小伙伴们一起,张罗着100家电商扶贫平台进社区的事儿。
做电商,一年收入1000多万元,让这个小伙儿过上了幸福生活。国家提出,要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这让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艰辛生活,想起了还处在贫困地区的乡亲们。
来自豫北偏僻农村的刘俊森,小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他学着用掌握的知识来改变艰苦的条件。“农村收花生都是手工,特别累人。要是设计个农用花生犁,岂不是省力省时?”有了这个念头,他设计方案,找电焊工制作,但下地试验时,不是犁掉了花生果,便是将花生棵埋在了土里。经过几次调整,最终成功,小小的发明创造被周边的小型机械厂以5000元买走。高中时的第一次发明,让他兴奋不已。
9年前,刘俊森带着父母给的3000元粮食钱,来到了河南科技学院。尽管贫困学生每年都能申请国家助学金,刘俊森却只申请了两年就不再申请了。“不能光靠国家。”刘俊森暗下决心,要自己养活自己。
别人逛街,他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机械、计算机、电路、电子等知识;别人玩游戏,他在实验室里搞实验,有时为了一个实验,忙到凌晨三四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获得了发明设计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其中5项是国家专利,还建造了全校第一个自动化昆虫吊飞实验室。
临近毕业,身边的同学四处找工作,刘俊森却格外轻松,他创办了一个营业部,专门卖机械设备。但他也有自己的焦虑:干“小买卖”固然能填饱肚子,但很难有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期许与厚望,不断转化为帮助青年追梦圆梦的切实举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东风吹来,党的好政策再次垂青了刘俊森。河南省教育厅给予他2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新乡高新区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刘俊森和几名同学创办了“互联网+仪器设备”公司,吸引多家仪器设备销售公司入驻互联网平台,形成销售集聚,通过全方位的展示,推介给需求方。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他们的外贸产品销售到8个国家和地区。
“互联网这行业,核心竞争力在创新,3个月就是1个周期。不创新,就活不下去。”小有成就的刘俊森并没有止步。他看到,贫困山区的农民种植了蔬菜、粮食,常常出现卖难现象。这不仅仅是供给侧出了问题,更多时候是渠道不畅通。去年,刘俊森开发的“趣同城”智慧项目上线,汇集本地优质商品在平台展示,市民不出门就有物流配送到家,可谓是“买全城、卖全城”。
富了的刘俊森,在城市安了家,有了可爱的女儿。他说:“我们享受到了便捷的美好生活,也参与了、见证了国家发展,这才是最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刘俊森觉得,无论是上学还是创业,国家都帮了他,如今有了一定的力量,该帮帮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了。
目前,他和40多名小伙伴,发起了同城电商扶贫项目,计划在全市社区开100家实体店,带动更多人就地就业,促使更好的农产品卖出去,真正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100米”。虽然奋斗充满艰辛,但刘俊森坚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刘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