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垃圾焚烧厂整洁、清爽,看不到一点垃圾,完全不是想象中的脏乱臭,就是一个花园”,“废旧家电里含有毒物质,以后不能卖给收破烂的了”……这是南京市民在参观环保设施时发出的感叹。
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公布全国第一批向公众开放的环保设施名单,包括全国31个省(区、市)的环境监测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及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4类共124家。
一直以来,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一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给公众的感觉就是“令人恐惧的污染物集中排放地”,“离我越远越好”。对于政府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公众也会习惯性地选择不信任,出现“习惯性质疑”和“群体性抱怨”,甚至是一边倒反对的“邻避现象”。因此,将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其实是让污染治理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展示的是政府开门理政、企业开门经营的自信以及接受社会监督的诚意。
环保设施是不可或缺的民生工程,也是重要的环境教育设施。一直以来,我们对其教育功能缺乏认识,造成大量优质环保教育资源的浪费。环保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敞开大门迎接公众参观,不光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更是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展示环保发展成果、把环境教育课堂搬到现场的生动实践。
环境监测中心作为政府生态环境部门的下属技术支撑机构,适时适度向公众开放,必将鞭策工作人员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科学、严谨、准确的监测数据向人民表明,自己是优美生态环境的坚定守护者。
同样,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具有公共服务与企业追求利润的双重属性,出于公益心运行得好,可以有效治理污染;反之,如果只顾逐利,则会将原本分散的污废变为集中的排放。显然,敞开大门接受群众监督,有利于促进污染治理企业更好地落实环保社会责任,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近距离接触环境监测场所和垃圾处理设施,可以增强对环境质量监测科学性的理解。例如,到污水处理厂参观,可以了解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情况,培养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到废弃家电回收拆解机构参观,可以培育“城市矿藏”意识、普及重金属污染防范知识,改变随意处置废弃家电的不良做法……可见,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一方面可以让每位参观者受到生动、有效的环保教育,增强对环境治理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快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目前,我国环保设施开放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够多,活动也太少,离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还有不小距离,远未能满足公众参观了解、学以致用的需求。今后,各地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污染治理设施,乃至单个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都应该积极向公众开放。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使人民成为监督企业排污的主体,从而凝聚起广泛的社会力量,提高全社会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水平。
(作者:贺震,系江苏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