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7日 星期六

    器官捐献或许是对生命最好的延续

    作者:郑山海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7日 02版)

        【光明时评】

        清明是缅怀逝去亲人的时节。死亡意味着一个生命与这个世界的彻底离别,但通过传统的祭奠仪式,维系人们对逝者的缅怀或精神层面的交流,却是现代人无法割舍,也不能割舍的一种情怀。

        但是,什么样的礼仪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从古代的奢华陵墓,到如今提倡的一切从简;从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现在把骨灰融入大海,人类对生命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给我们这个国家也带来了积极的意义。据报道,自2010年3月我国启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已累计挽救4.6万余人的生命。这意味着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有数以万计的人在生命弥留之际,将器官留在这个世界,为他人生命的延续或提高生命质量创造机会。这无疑是器官捐献者对这个世界的最佳告别方式。

        不过,相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4.6万人又显得那么小众。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每年约有30万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其中仅1万多名幸运者有机会获得移植器官,供需比例为1∶30,器官缺口巨大。这与我国每年1000多万的死亡人口相比,更是一个巨大的落差。

        这样的落差,显示的正是我们的死亡和生命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落差。在逝者为大的意识中,亲人对于逝者的身体唯有百般呵护才可称为尊敬。如果将其送到手术台,取走某些重要器官,就是对他们极大的不尊重。从根源上讲,这是传统观念直接的体现——人们在潜意识中对逝去的人“地下有知”有一种期盼或敬畏。

        确实,站在亲情的角度,人们都希望逝者没有真正地死去,希望他们永远地活下去。这是很正常的情感。但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每个死亡的生命至少在肉体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特征,并且整个肉体也必然会消失。从精神层面讲,生命的延续是脱离生物学概念的,一个人生命在精神层面存在多久,取决于这个生命为世界带来了多少值得怀念的东西。现代生命观跳出了肉体的观念,将捐出自己的器官视为生命的延续,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存续的最好方式。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宣传,火化、海葬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器官捐献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是一个良好的变化。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每逢清明寄思逝者的时候,那些留下器官的逝者还会收到更多的情思。这份情思来自一个不曾谋面的生命,因为在这个生命的组成中,有来自逝者的一部分。

        (作者:郑山海,系医务工作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