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31日 星期六

    浙江新昌:

    村美客来民更富

    作者:本报通讯员 俞临新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31日 03版)

        龟溪江沿村流淌,宛如一条碧带串起青翠的山色、崭新的民居、整洁的村道……这是全国文明村、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新昌县沙溪镇董村村的新貌。

        “以前村里每家都有违建,你乱丢垃圾我乱堆杂物,现在都看不到了。”村民梁良娟说。这样的变化缘于新昌2015年以来开展的以“治脏、治乱、治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三治一提升”专项行动。3年来,396个行政村通过“三治一提升”考核验收,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9%以上,唱响了一曲乡村变美、村民变富、乡风文明的赞歌。

        “该行动整治了多年垃圾,清扫了思想陋习,建设了美丽乡村,展示了党员干部先锋形象,改善了党群关系,更是新昌县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体现。”新昌县委书记邵全卯说。

    美丽村光引游人

        为了打造典型,以点带面,东茗乡党委书记俞正英、乡长俞梁每天沉在村里,打造了每年吸引20多万游客的网红人气村——下岩贝村。2017年国庆长假,下岩贝村共迎来游客近4万人次,就连门口卖糖麦饼的村民,每天都能卖出200余个,收入上千元。

        在董村村,村干部与党员成了“领头羊”,主动清理自家门前与公共用地上的杂物,带动村民整治村庄环境,先后拆除并绿化了4000多平方米的破旧危房、违章搭建。原本沉寂的董村村,因山色村光好,终引得游人来。“七八月漂流旺季,最多一天有3000多人,光门票收入就有5万元左右。”小黄山大峡谷漂流负责人毛冠军告诉记者。村民们纷纷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卖起了土特产。乡贤吴宝芹投资3000万元回村建了悠然居民宿、村游客中心等。“2017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00多万元,今年我们又签下一个玻璃栈道的项目。”董村村党总支书记俞春国告诉记者。

        大市聚镇东郑村拆除了200多座露天粪坑和5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家家户户打造美丽庭院,如今,千亩畈茶香满山,古树群香樟幽幽,百花园花香袭人,东郑村越来越接近它的“美丽乡村·左岸花乡”构想。

        在新昌,这样的乡村蝶变比比皆是。休闲隐栖生态花园儒岙镇东家坑村、保留乡愁元素的镜岭镇安山村、青山绿水环绕的新林乡大坪头村……农村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呈现天蓝、水清、路净的新景象。“‘三治一提升’开展后,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农村,正在成为城里人的向往。”新昌县创建办主任、文明办主任吕德军说。

        去年,新昌投入8亿元建设新农村,其中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就达1.5亿元。在乡村环境大提升的背景下,新昌46个旅游特色村成功创建省A级景区村,今年将再争创50个。“三治一提升”专项行动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新昌乡村游客达394万人次。

    文明建设获丰收

        “三治一提升”专项行动让村民的生活观念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儒岙镇上里村,村民为避免牛粪影响路面整洁,放牛绕过水泥路专走田间小道;七星街道元岙村、南明街道九间廊村等村,家家户户门口悬挂家风家训;沙溪镇唐家坪村,家家都有美丽庭院;澄潭镇东丁村把乡村美与和谐美有机统一,挖掘的支遁文化、孝道文化、和谐文化等元素已融入景观之中。

        在唐家坪村道边,一座由废弃配电房翻建而成的孝贤亭里,“父母道”“子女道”“婆媳道”纷纷上墙,一股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亭内的一桌三长凳则是专供村民调解纠纷、休憩而设。孝贤街里,用当地陈氏典故演绎的“善廉智忠义仁创”,让家训的传承显得更加生动。

        “我们立足溪谷风情特色,注重村庄风蕴的传承打造,穿点成线,镇里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经济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带颇有成效。”沙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科锋告诉记者,沙溪镇已经享受到“三治一提升”的红利。

        为防止村容村貌问题反弹,新昌还建起了督查机制和层层追责机制。双休日,澄潭镇党委委员王勇来到东丁村抓落实。3年来,县文明办副主任梁敏萱牵头组成的考核组,397个村每年至少走了一次。2017年,县级媒体累计曝光农村脏乱问题80期,暗访督查行政村350多个,编发《督查通报》32期,60个村被警告,16个村被摘牌,其中重新通过考核16个村,部分村主职干部受到约谈、批评、停职等处理。

        铁腕治理的强劲态势,让村民保护环境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垃圾不落地成了村民的一种共识。三年来,新昌农村共评选出最美清洁员、好媳妇等各类好人500余人,涌现了全国文明村董村村等一批市级以上文明村。吕德军坦言,该行动的开展让新昌精神文明建设也获丰收。

        “通过‘三治一提升’工作,不但恢复了乡村气息,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留得住乡愁,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引来人潮,留住‘钱潮’。更为可喜的收获是提升基层干部的精气神,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邵全卯说。

        (本报通讯员 俞临新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