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沈建佳时,他正领着阿尔曼·加合甫从刚刚报道的学校回家。
“2月25日,他就开学了,我得送他上下学,这样的日子已经有两年了。自从他来到我家,我就这样天天接送他。”沈建佳对记者说。
再看沈建佳的家里,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住着包括阿尔曼·加合甫在内的6个小伙子,他们都是沈建佳常年养育的孩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1987年说起。刚刚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工作的沈建佳,和邻居闲聊时得知,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8团库什台社区畜牧营的萨依拉乌等6名哈萨克族学生考上了县城的高中,但由于县城没有亲戚,住宿、吃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面临辍学。那一刻,他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我要帮帮这些孩子。在和妻子商量后,他决定把这6个孩子接到家里,免费提供吃住。
回想当年的“冲动”,沈建佳说:“当时我每月的工资只有120元,照顾6个孩子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我从没有后悔自己当时的决定。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做党员应该做的事,帮助别人是件小事,也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事。”
那3年,沈建佳把这6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儿子一般,洗衣、做饭、辅导功课,让孩子们可以专心学习。
在他的精心关怀下,6个孩子都考上了理想的大中专院校,现在已工作结婚生子。说起这事,沈建佳说:“我帮助过的学生现在都快50岁了,他们过年过节还会带着孩子来我家一起吃个团圆饭,我们早就成了一家人。”
看到自己的帮扶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沈建佳决定继续无偿帮助困难学生上学。
沈建佳走上了一条爱心之路。从1987年帮助第一个孩子算起,沈建佳至今已帮助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各民族的173个孩子。其间他还成立了爱心志愿队,带动身边的朋友、同事、战友及家人上百人共同参与爱心志愿队伍。这些得到帮助的孩子都来自偏远的农牧区少数民族家庭,他也被这些孩子亲切地称为“阿塔”(哈萨克语,意为“爸爸”)。
2011年起,沈建佳又开始定点对特克斯县双语中学两个高三班的孤儿、低保户家庭的学生进行帮扶,并腾出自家的两间房屋供他们周末居住。学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但沈建佳的爱心却没有终止。每年高考期间,沈建佳总是在考场外焦急地等待这些孩子。除安排好孩子们的食宿,还为他们做心理辅导。沈建佳帮助的这些孩子大都考入北京、江苏及本地的各大中专院校。
每逢节假日,沈建佳还会到一些孩子的家中走访,以便对他们的家庭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扶。去年9月的一次走访中,沈建佳得知,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他便动员自己的战友和朋友为其捐助了1600元,助其重返校园。今年元旦,他又发动自己的老同事和老朋友捐助3660元,资助在特克斯县双语中学、职工学校就读的阿合马提别克等14名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学生。
如今退休后的沈建佳还没闲下来,他又主动承担起给6个学校未成年人进行课外辅导的工作。借助哥哥出资建的“奇石”收藏馆,兄弟俩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县域历史、勤奋立志等主题展览活动1200多场次,开展青少年义务宣讲近5000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超过10万人次。
在他的带领下,沈建佳的家人和战友都纷纷加入到他的爱心志愿工作中。最小的妹妹沈欢莲和哥哥一起做爱心公益已经5年多了。她说:“一开始家里人都不理解哥哥的行为,但就是劝不动。后来看见哥哥帮助过的孩子学成归来,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我们也觉得该做些什么,就都自觉自愿地加入了进来。”
沈建佳说:“我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不为别的,主要是为了自己当初入党时的誓言,也是为了让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无后顾之忧地走进课堂,感受来自社会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