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1日 星期三

    生命的情境

    ——读《松杨雨滴》

    作者:鲍盛华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1日 03版)

        《松杨雨滴》 吕钦文 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光明书话】

        庄子《大宗师》中的第一句话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天”是指天道,是宇宙自然的法则,“人”是指人道,人的生命规律,“人之所为”是指各种人事道理。如果一个人的修养学问已经到了能够确知两者的地步,那了不起了,“至矣”!

        吕钦文先生的《松杨雨滴》就是一本致力于观察感悟“天道”与“人道”的书。它或短语,或诗歌,或散文,或故事,把对人生的领悟表达在了文字间。深读全书内容,有似于庄子所讲的“夫道,有情有信”的意趣。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双体悟“道”的眼睛。

        “品读微言”部分是用简短的语言讲人与物,有人的物化,也有物的人化,道理寓于一两句话当中,反复吟咏,韵味无穷。“笔醒悟——只有在没用的时候,才会被戴上写着眩目商标的笔帽。”作者在《醒悟》篇这样写道。这样的机锋,在书中比比皆是。

        “断想哲思”部分则把思考的对象对准了人每时每刻的情绪。“诉说”“倾听”“宽容”“信任”“嫉妒”“忏悔”“谄媚”“赞美”“淡泊”“坦然”“热情”“徘徊”“等待”“孤独”“寂寞”“思念”……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情绪间停留。我们是情绪的表达者,更是情绪的受控者。我们最终是什么?作者在《真实》篇中给出了答案:“历史耐心地等待剥落做假的油漆,把真实的底色暴露无遗;岁月无情地淘洗冲掉表面的污泥,让闪亮的金子光泽熠熠。”“不管明里暗里,无论对人对己,我就是我,你就是你——真的思想、真的话语、真心真情真意。”一个“真”字,惊醒不少梦中客、世上人。

        “沉吟故事”部分讲的是现代寓言,这也是古今哲学多用的寻“道”方式。这一部分有对话,有记叙,有评论,从生活的细节入手,生动鲜活,最后阐明道理,“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悟解散文”部分把人态或物态明显地拉长了,用一长串优美的字句展现着一幅幅纵深感极强的画卷。这里面有定格的瞬间,如《凝视》,也有神秘的永恒,如《宇宙》;有静美的小,如《鲜花》,也有壮观的大,如《时光》;有个体的感受,如《母亲》,也有群体的表白,如《百姓》。作者用三位名人的话给这部分点了题:泰戈尔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爱迪生说,颜色能说一切的语言,高尔基说,我们的灵魂是多色的。

        “咀嚼字词”部分把读者带到了初次识字时的年少时代,让我们豁然明白,原来一个一个普通方块字里嵌进了那么多值得玩味的人生。且看“窗”字在作者笔下的意境:“窗,是一帧神奇的微笑,独自只是一种孤冷的标示,只有同他者携手,才见故事与风景,才写诗情与画意。”正所谓“字词有味凭咀嚼,生活无语要沉潜”。

        “体味语丝”是全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它是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解读、透视一件物事、一个情由、一种存在,通透与宽容并存。如在《天下》篇中,作者写道:“明明知道同是一个太阳,但人们还是坚持说,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不是一回事。如此,再去面对荣华与败落时遇到的大相径庭的一张张脸孔,心里也就释然了。”荣华与败落都能接受,善与恶也同样都能并存,这就是作者心中的“天下”。当一个人达到如此人生高度,世界也就成了他的“道场”。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本通透自然与人生的书,又诗意盎然。我们从诗意里能够窥见,《松杨雨滴》到底是什么样的“雨滴”。

        它是“微雨滴”。唐代诗人杜牧在《秋思》中有言:“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这雨滴实在太微小,人还没有感觉到,只在池塘的水面上才能看到一圈细细的波纹。正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也曾写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那雨滴“细”到湿了衣服都看不见。只有池塘能感觉、湿了衣服都不知道的“微雨”,被《松杨雨滴》的作者捕捉到了,皆因全书中处处有生活的细节,有在细节处生发的思想。

        它是“小雨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正如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述了那“小雨”的润泽之美。《松杨雨滴》中的“小雨滴”更多,它覆盖了四季,覆盖了人生,覆盖了更广袤的宇宙时空,它让人在“遥看”有、“近却无”中留恋低回,也在柔和润泽中体味着一翻审美意趣。

        它是“大雨滴”。“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代诗词大家苏轼在《望湖楼醉书》这样描绘突来的大雨。硕大的雨滴砸向船舶,砸向大地,砸向江河湖海,给人醍醐灌顶之感。《松杨雨滴》里有无数的“大雨滴”,砸向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砸向反复循环的日常。

        它是超然物外的雨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代诗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雨滴与星空的对话,清风与鸣蝉的对白。如此境界在《松杨雨滴》中并不少见。作者在解读“静”字时这样说:“成熟是一种静美。你看世界三分入木,世界对你一见如故。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得失随缘,心再无增减;自得其乐,不见大悲喜。”过往得失都“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它是勘破人生真谛、穿越生命时空的雨滴。恰如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滴贯穿了整个人生,《松杨雨滴》所要表达的人生情境正是这样的通达、通透、通明。

        它更是带人走进诗意的雨滴。宋代诗人方岳《听雨》云:“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雨滴竟然把人带到了梦里,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连小鸟都不起疑。这不就是诗意的栖居之地吗?全书以《土地》篇起首,以《海洋》篇终结,其间又无数次讲到各种形态的水,以及“天下”“时光”。作者心中的大地与山河支撑起了《松杨雨滴》的诗意。

        《松杨雨滴》对人与物的思考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跳出功利心态,但不否定追求,要有出世之心、入世之情,这是人生的大境界,也是活着的大道理;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陶醉其中,在短暂的生命当中,不要让我们的人生“溜号”;当人与自然相结合时有无尽的雅意和趣味,面对大地与天空,面对夏天与冬季,面对夜晚与黎明,无论怎样的拥抱与亲吻,也许都不过分。

        人们赞扬吕钦文先生,说他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一直著述不断。著述不断是因为他思考不断,他热爱生活,像诗歌一样优美地生活。《松杨雨滴》是这位七十岁老人历尽铅华收获的特殊的“雨滴”,那是思想的雨在诗意地滴!

        (作者:鲍盛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