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坐热炕头、蹲点火车站……从雪域高原到边疆海岛、从繁华都市到田间地头,光明日报记者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深入基层与群众共度新春,认真记录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喜人景象,仔细倾听百姓对美好未来的真切心声,用带着温度的报道传递人们心中涌动的奋斗激情。
刚进腊月,光明日报记者崔志坚、王胜昔就计划好行程,深入位于太行、王屋二山的河南省济源市,走进乡村田野,通过一座座土房土窑的命运变迁,感知当地群众既脱了贫,又留住了乡愁的美好。“走基层必须走心。过年了,只有到百姓身边,才能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在干什么、需要什么,只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心中有数,这样的报道才能鲜活,才能写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走基层报道。”崔志坚说。
在河南省洛阳、郑州、开封三地多个村庄、社区、企业,光明日报记者王胜昔、丁艳深入基层,感受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变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第二天,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留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课堂上,驻村第一书记高彦红为村民上“乡村振兴”第一课;河南省荥阳市新沟村的旧窑洞门前,残疾“羊倌”曹建新用嘴咬着毛笔写下“养羊走出新天地,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春联……这些基层群众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声,通过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报道、一张张散发着浓浓年味儿的新闻图片,向世人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示出一个民族的奋斗精神。
腊月二十六,通往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简嘎乡的公路上,悬挂全国各地牌照的小轿车停在道路两旁有一公里长,车的主人都是返乡来采办年货赶“年场”的。简嘎乡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之一,“年场”堵车还是一件新鲜事。光明日报记者吕慎举起手中的相机,原汁原味地记录下这热闹非凡的场景。静静排队等待的一位开着浙江牌照的司机说:“能把车开回家乡,可是我们好多年的梦想。这条路去年刚修通,家乡的变化点燃了我们回来创业的激情。”
以前,简噶乡都是沙石路,从县城开车要3个小时才能到达,一路泥泞颠簸,家用轿车都不舍得开进来。自从2016年9月,这里被确定为全省极贫乡镇后,乡村基础设施有了巨大变化。简噶人的心气提高了,在外面打工的人们都盘算着怎么能搭上这趟脱贫致富的快车。前年返乡的养猪专业户韦明勇这两天接待了30多拨来问情况的返乡亲朋。“大家问题很多,我的回答很短。幸福生活就靠自己的双手,只要你肯干就有机会,肯定不比在外差。”韦明勇说。
没有奋斗的汗水,就没有丰硕的收获。在辽宁省大连市火车站,光明日报记者毕玉才、刘勇登上铁路沈阳局分公司开行了十二载的农民工专列。在年味儿浓厚的车厢里,来自基层的农民工兄弟敞开心扉,与记者一路畅谈。农民工李庆有说:“一年到头,最幸福的就是带着满满的年货回家过年。赶上了国家富强的好时代,只要奋斗就有收获。过完年我们不多歇,正月初八的活儿早就预定好了,回城下车就直奔工地。”
年味儿浓,奋斗的劲头更浓。刚从雄安采访归来,料峭的寒风难抑光明日报记者耿建扩、见习记者陈元秋心中的激动。他们马不停蹄地整理采访记录,一篇关于“河北雄安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千秋之城’发展需要新市民”的新闻稿呼之欲出。“河北雄安奋斗的鼓声阵阵,到处都是投身事业的身影”,耿建扩说,在雄县政府会议室内,蔡德新、任敬虎两位企业家的话匣子从他们的苏州之行打开,对产业升级和企业文化的讨论贯穿始终。
记录基层的生活与变化,倾听百姓的心愿与期盼,基层记者体会到了群众的获得感,感受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和饱满的奋斗激情。
(本报综合各地2月15日电 记者刘勇、毕玉才、耿建扩、王胜昔、吕慎、丁艳 见习记者陈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