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手脑并用 双手万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6日 08版)

        在江苏,有这样一所百年名校,多年来一直位列江苏专科学校第一。毕业生就业率逾99%,协议就业率达到97%以上,屡屡在“发明杯”“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创意大赛上获奖,近五年学生申请专利多达810余项,培养了大批大国工匠……是什么让一所高职院校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记者走访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双师教育学生“手脑并用”

        一排排电脑整齐排放着,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讲台上的老师高声授课,讲台下的老师在手把手教学生敲写着代码。走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云计算实训室的课堂内,齐全的设施,精细的辅导,专注的氛围,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所专科院校。

        “这是我们和中兴通讯公司合作的实训室,采用‘一课双师’的教学模式,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给学生上课。”校党委副书记苏小冬介绍,理论知识由学校老师负责,实验操作方面包括设备的使用安装由企业工程师来进行辅导。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教材老旧,脱离实际,双方老师会重新编写教材,把双方的经验都融入教材之中,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这种教学模式,既动脑又动手,课上不理解的内容,老师当堂就可以帮我们解答。”学生吴珺说,教材上还有二维码,课下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看“微课”,实验的操作过程就都会显示在手机上了。

        除了中兴,南工院还和华为公司合作开设了“华为班”,网络专业学生蔡帅帅正是这个班级的一员。他寒假期间依然留校准备华为最高认证的HCIE考试,学校和华为的老师每天对他进行单独的辅导,一旦通过,有望进入华为工作。

        “华为班是2017年新开的班,同样是‘双师教育’,针对华为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苏小冬说,学生的输出方向就是华为或者华为产业链上的相关岗位。

    双创实践造就“万能”双手

        “这是我们创新团队研发的‘智能化辅助交通系统’,这是‘辅助登车装置’,这是‘自动花生采摘机’。”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内,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刘翔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一件件从自己手中创造出来的作品。如今,这名95后年轻人已成功授权受理发明专利20余项,带领团队获得8项国家级奖项。

        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从“创新项目”转变为“创业产品”,刘翔还在南工院大学生创业园中创立了南京精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他的工作室,满眼望去尽是凌乱的电器元件和线路板。一有时间,他就扑到工作室中,对着数据手册反复研究单片机和各种传感器。有时,为了完成一项调试经常会熬到深夜,会为了一个小细节而不厌其烦的检验数百次,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熬了30个小时,终于把实验做成功了!”刘翔最新的一条朋友圈内这样写道。

        “学校致力于打响‘创’字品牌,把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撬动学校整体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不仅创新,也要创业,让学生能够把脑海里的创意变成手中的现实。”院长谢永华告诉记者。

        为提升学生的双创素养,南工院以“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为重点,开设双创课程60余门次,促进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双创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学校还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等建立合作关系,在228家企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孵化创业转化平台。

        在2017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

    工匠精神百年传承

        在南工院仙林校区的校园内,矗立着创校人黄炎培先生的雕像,刻有“敬业乐群”四个字的石头静静依偎在他身旁。

        1918年创校至今,南工院已走过百年的时光。华罗庚、顾心怿、张闻天、邹韬奋……无数璀璨的名字让南工院的历史熠熠生辉。“敬业乐群”“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工匠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南工院学子不断向前。

        今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回到南工院看望母校。1953年毕业的他为中国石油开采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明的海上石油开采平台被称为“海上行走的机器人”。顾心怿牢记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教导,一直工作在开采石油最艰苦的地方。他说自己进入院士行列是个偶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草根院士”,最多算个工匠。

        “人一辈子总要有点理想,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道路虽然充满坎坷但也一定波澜壮阔。”听完顾心怿的事迹,南工院航空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王绍贺感触颇深,他表示自己会以顾心怿等前辈为榜样,以“敬业乐群”的态度和行动使自己变得更优秀,用工匠精神不断追求完美,努力让中国制造尽快走向中国创造。

        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南工院人的心田,成了他们成才路上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轮胎拧紧设备国家发明专利拥有者刘安,90后机器人专家、昆山穿山甲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部项目负责人曹贵,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岩……工匠精神的火炬在他们的手中依旧熊熊燃烧。

        2015年、2016年南工院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苏高职院校人才综合竞争力第一名。

        “以工匠精神为基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好‘双创’这张牌,为国家培养一批批的大国工匠和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的南工院篇章不断努力。”谢永华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