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乡村振兴的风景线

    ——浙江“四好农村路”建设发展调查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6日 07版)

        安吉县县道霞大线,全长12.9公里,途经灵峰、天荒坪、山川三个乡镇(街道)。资料图片

        目莲坞乡村道路风景秀美,连续两年成为“环浙”骑游爱好者的必选路线。资料图片

        下姜村乡村公路一角。本报记者 童怀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自2003年开始,浙江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构建了集规划、技术、设计、管养于一体的浙江特色标准体系,新改建农村公路约9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建制村通达等级公路,并于2017年实现建制村客车“村村通”。浙江“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了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改变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大增强。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浙江,深入湖州安吉、杭州淳安和绍兴柯桥等地调研,探寻“乡村康庄工程”的浙江模式和经验。

        青石铺路,溪沙围绕。层楼叠榭的灰白之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

        如今,来下姜村的游人络绎不绝。但在15年前,来一趟下姜真不容易。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考察下姜村时,先要经千岛湖乘船到薛家源码头,然后再乘车到下姜村。

        谈起15年前的情景,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仍然记忆犹新:“淳杨线没通的时候,3个小时最多只能到40公里外的淳安。总书记当年来的时候,走的是高低不平的‘搓板路’。就是因为路不好,很多人一辈子没进过县城。”

        2003年,浙江启动“乡村康庄工程”,吹响了浙江省农村公路跨越式发展的号角。2010年底,浙江农村公路实现了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的“双百”目标。

        农村公路飞速发展,给浙江农村面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生产生态,乡土乡愁乡贤……条条阡陌之间,之江大地成千上万的乡村被激活。一条条农村公路似乎在宣告,中国的农村不但不会衰落,更要成为全面小康路上亮丽的风景。

    1.“八万里路云和月”

        “8年时间,我们建成了8万多公里公路。”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虽已年近花甲,但谈起浙江农村公路的发展历程,依然豪情万丈,“当时我们叫什么——八万里路云和月!”

        10多年前,农村公路曾是浙江这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省份的短板——2002年,浙江省农村公路通乡镇率位列全国第26名,公路通村率位列全国第21名。不适应农村奔小康、不适应农业的转型、不适应农民的增收,农村公路成了浙江“三农”发展最大的制约。

        改变,从2003年开始。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乡村康庄工程”。

        从此,浙江农村公路建设进入黄金时代。2006年,浙江实现所有乡镇通上等级公路。随后,全省经过3年多攻坚,于2010年底实现农村公路“双百”目标——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

        “乡村康庄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浙江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给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带来了质的变化。2011年,浙江农村公路初步建成“农村公路网、安全保障网、养护管理网、运输服务网”四张网体系,基本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

        至2016年底,浙江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7万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91%;农村公路隧道682道,居全国首位;桥梁3.8万座,居全国第2位;乡镇和具备条件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和美丽公路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村民邱建国,曾经在青岛经营一家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家具店,乡邻们都很羡慕。但在2014年,邱建国作出一个乡邻们都看不懂的决定——回家创业。

        “人家孩子都是往外跑,你怎么外边都站稳了还回来?”“建国,咱这山沟里没有出路的。”面对父母和姐姐的反对,这个在外打拼8年的汉子其实早已成竹在胸。

        2013年,村里的联网公路通到了家门口。为了这条路,邱建国自愿把宅基地让出两米宽。或许在那个时候,邱建国就已经动了回家的心思。2014年,他把家具店卖掉后,花费上百万元在家里修了一栋别墅——经过精心装修,“久久民宿”就这样开张了。

        刘家塘风景上佳,路通了后,长三角游客蜂拥而至。2017年,久久民宿年收入达到50多万元。“坐在家门口收钱”,让在外漂泊多年的邱建国感到很踏实。

        一条路的变化,映射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变迁。在久久民宿的门前,原来运石材出山的碎石路,如今成了游客进山的柏油路。在外漂泊的游子,如今也成了农家乐协会的会长。

        看着村容村貌的变化,村支书褚雪松很是感慨。“我们谈乡村振兴,靠谁来振兴?年轻人不回来肯定不行!”褚雪松深知,要把年轻人吸引回家,得先为他们铺好路。这路,是游客和游子们寻觅乡愁之路,如今更是乡民走出深山致富之路。

        郭剑彪认为,浙江美丽农村公路建设的动力,在于浙江“三农”的重大转型。“浙江为什么如此专注搞农村公路建设?现在答案明摆着,以前外出打工每年能存下几万块钱,现在在家里每年能挣几十万元。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吸引劳动力回流,老年村变成了新农村。”

        农村交通的改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单一的农耕作业变成了多业态的共同发展。现在,浙江农民“既能卖农产品,也能卖风景”。农村公路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渠道,效益农业、乡镇工业和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查显示,农村公路沿线近1∕4的农民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53.1%的乡镇反映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据测算,浙江全省农村公路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累计超过1100亿元。浙江农民人均年收入由2003年的5431元增长到2017年的24956元,居全国首位。

    3.“逆城市化”初潮涌动

        竹林婆娑,清影横斜。青云居,好一个脱俗的民宿名字。

        女主人吴云外出归来,为客人们捧上清茶,讲述起一个外企白领为爱情来到刘家塘村的故事。2013年,吴云与丈夫结婚,此时乡村公路也铺到了婆婆家门前。丈夫决定继续在外打拼做竹产业生意,吴云却选择从塔塔集团辞职来到这个山村创业,于是青云居这个别有雅致的山村民宿就开张了。

        不谈哪个工作更好,哪个收入更高,这里的居住环境,是吴云的最爱。论景致,这身后山间有一片美丽的竹海;论空气,这里比大城市好上太多。

        在几公里外的天荒坪镇余村,公园、展馆、影院、文化礼堂……一眼望去,山林叠翠,洋房栉比,这些乡村已与别墅社区无异。怪不得长三角的游客喜欢到此游玩,愿意定居于此。

        在浙江,农村公路促进了浙江乡村环境的改善和飞跃。公路不仅富裕了乡民,更是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等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截至2017年底,浙江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也意味着浙江省农村保洁长效机制已全面建立,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和96%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部分地区达到100%。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曾到余村考察。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至今还留着12年前的会议笔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旁边,他还记下了“逆城市化”这个新词。

        潘文革说:“在浙江农村,如今有很多的家庭年收入超过几十万元,这些家庭在路开通前都穷得要命,逆城市化的潮流已经显现出来。”

        十几年来,在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推动下,浙江省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3年的2.43降低到2016年的2.06,为全国最低。在不少地方,哪里是城、哪里是乡已经无从分辨。

    4.“一条路就是一条景观线”

        李艺鸣,昆山乐途单车俱乐部创办人,也是“环浙”骑行的忠实粉丝。两年来,他先后参加了柯桥、安吉、龙泉、岱山、柯城等多场活动,对浙江的美丽公路有着切身感受。

        2017年3月,风光迤逦的千岛湖迎来中国自行车联赛2017年首站比赛。千岛湖上佳路况和绝美风光完美结合,“环千”成为浙江一张亮丽的名片。

        千岛湖环湖骑行绿道主要由南线淳杨线绿道、北线千汾线绿道及千岛湖镇城区环湖绿道组成。南线淳杨线绿道,70%的路段临湖而建,千岛湖风光尽收眼底。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诗画浙江”拥有太多秀美风光,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省共有16个5A景区,181个4A景区,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88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发挥公路在服务社会、促进经济中的更大作用,浙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始了美丽公路建设的探索。

        回忆起淳杨路的建设过程,郭剑彪感慨地说:“千岛湖全世界关注,如果搞了一级二级公路,可能就会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观和完整性。景区路不是为了赶路,是为了看湖,窄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多种树、慎挖山、不填湖”,线路设计契合山水风貌,植物配置上突出乡土气息,让人“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在景观设计上,突出公路与沿线农田、山林、乡村的风貌特色结合,达到“车移景异”的效果;在绿化布局上,强调景观通透,减少沿湖绿化遮挡,将湖泊的视觉窗口打开,向大自然借景,实现路与湖的完美融合。

        “一条路就是一条景观线。”淳安县委书记黄海峰说,近5年来,淳安县立足千岛湖一流的生态优势,按照“修一条路,成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建设理念,以路为媒,以景为介,将生态景观、美丽元素、服务民生全方位融入环湖景观道路建设。

        随着淳杨公路改造完成,150公里的环千岛湖绿道网,实现了沿线数百个景观、产业节点的有机串联,推进了沿线产业的优化布局,较好地实现了生态路、景观路、富民路的深度融合,有效助推了乡村经济发展。

        几年来,浙江持续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力打造美丽农村公路。以农村公路为重点,加快建设“畅、安、舒、美”的自然风景线、科创产业线、生态富民线、人文历史线,串联起“山海林田湖、城镇乡村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5.“乡村康庄工程”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双棠路不长,7里地而已。沿着道路前行,花卉苗木令人赏心悦目。在棠棣村村口,有一个“兰谷苑”,7000余盆兰花尽吐芬芳。

        “漓渚满目绿无涯,棠棣无处不逢花。”在绍兴,柯桥区漓渚镇的棠棣村,可以说无人不晓。这个绍兴市首个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家家别墅,令人艳羡。而在十几年前,棠棣村并不富裕。

        当年,刚满30岁的刘建明被任命为漓渚镇刘家村(现棠棣村刘家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刚到任时,村集体负债累累。村内道路坑坑洼洼。”回忆当初,他唏嘘不已。

        “要想富,先修路。”刘建明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修路。“以前我们贩花木都是挑出去,有了路之后,我们的花木生意越做越大。能运出去的植株越大就越值钱。”如今,在刘建明的带领下,棠棣村95%以上的地种上了花卉苗木,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着花卉苗木的生产与经营,村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花卉苗木业。

        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我们村这些年变化真是太大了!”村民钱大爷乐呵呵地说。“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干部威信高了,群众怨言少了。”调研发现,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决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凡是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的乡村基层党组织,威信普遍得到了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地位得到了巩固。

        在浙江,农村公路建成后,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瓜活了、收入多了、讲文明了。同时,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各类惠民实事得以兴办,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公路成了传播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6.温暖百姓的“走心”工程

        十几年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浙江的实践值得深思。在郭剑彪看来,这首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巨大决心。

        “十二五”省级财政对乡村公路补助资金累计超过120亿元,尤其是对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多次提高补助标准,最高达到工程造价的2/3以上。此外,各地政府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发达地区主动提高建设标准,超前实施计划项目;欠发达地区也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如此重视交通?因为我们体会很深,交通不行,其他规划就没有基础。”由于对交通投入占比很高,黄海峰甚至被称为“交通书记”。

        经过多年的探索,浙江农村公路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公路网、安全保障网、养护管理网、运输服务网”。

        然而,“路修好了,就意味着无限的责任”。郭剑彪表示,打造“四好农村路”升级版,建好只是第一步,美丽农村公路建设和运营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建”“管”协调,真正成为温暖百姓的“走心”工程。

        ——建立新机制。省政府将美丽公路建设列入年度工作报告,专门召开动员大会部署推进;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将其作为“一号工程”,以“交通书记”“交通市长”姿态牵头推动,营造前所未有的火热氛围;同时,强化联合推进机制,多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协同推进之势。

        ——落实基层政府责任。以“路长制”为抓手,严格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省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全覆盖,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

        ——构建特色标准体系。先后制定20余项标准规范,以质量好、环境美、服务优等为重点,构建集规划、技术、设计、管养于一体的浙江特色标准体系,固化形成长效机制。

        ——凝聚各方共识。全方位宣传美丽公路建设成果,凝聚全社会知路、爱路、护路共识,为美丽公路建设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运用新载体。按照美丽浙江建设要求,结合各地特色实际,积极创新“美丽公路+”的模式,统筹美丽农村公路的建设与特色经济、乡村旅游、历史人文、休闲体育、养生健康等规划,促进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浙江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调研组成员:陈恒、严红枫、陆健、康信茂)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