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1日 星期日

    三朵金花是怎样绣出的

    ——山东省青岛市扶贫工作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1日 10版)

        青岛平度市引导贫困户将政府扶持资金入股农创体,实施“农创+扶贫”。大泽山脚下的万亩葡萄园即农创体之一。张德杰摄/光明图片

        反映第一书记扶贫故事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剧照。崔元摄/光明图片

        青岛莱西市扶贫办以当地大型生态示范园为依托,通过生态养殖、兜底销售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程强摄/光明图片

        青岛西海岸南辛庄建立草莓产销企业,通过发展电商,引进淘宝小店,带动了全村草莓产业的壮大提升。图为村民王芮菊在采摘草莓。刘莉摄/光明图片

        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斋堂岛村石发家在区镇村精准施策下,实施技能培训,开办了家庭旅馆,同时他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村里的干海货产品,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封顺摄/光明图片

        青岛莱西市将农村贫困人口中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残疾人公益事业基金救助范围。图为生活在莱西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人们在开心做游戏。程强摄/光明图片

        青岛即墨区打造具有持续造血能力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在27个省定贫困村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27座,帮助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吕栋摄/光明图片

        青岛西海岸大村镇采取“合作社+”的脱贫路子,注重组团抱团发展,发挥菌菇产业优势,让更多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稳定脱贫。攀建民摄/光明图片

        青岛胶州市的菜农在蔬菜产业扶贫基地收获大白菜。王昭脉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富裕安康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的一个梦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青岛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谋定而动,精准施策,落实“两个好、四保障”基本标准,实施文化扶“志”、产业带动、兜底保障、稳定脱贫,注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积极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减贫脱贫长效机制,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努力走在前列。

        “2016年,市定标准下建档立卡63887人全部脱贫;2017年,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2017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8元,居山东省首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726元……”在刚刚出炉的2017年年度工作报告中,青岛市扶贫开发工作亮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青岛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任务和重大发展任务来抓,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全力以赴、担当作为。”青岛市扶贫协作办副主任张建东说,青岛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扶贫工作具备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和条件。打赢脱贫攻坚战,青岛靠的是“绣花”一般的扎实功夫,一个个务实的举措、一批批精准的项目就像金丝银线,在扶贫蓝图上绣出了文化上扶志、可持续发展、兜底性保障三朵幸福花,让贫困人口不仅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还充满了创造新生活的精气神。

    文化扶“志”: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煎饼大葱是特色,槐花包子请品尝……”一段山东快书的说唱,引来观众会心一笑。2017年8月,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歌舞剧院创作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火了起来。该剧塑造了一位农科院的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当第一书记,用一颗赤诚的心巧妙化解重重矛盾,带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的感人故事。

        “近两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制作一套精准扶贫公益宣传片、展映一组农村实用技术科普电影、展映一批优秀国产励志电影、组织开展一次大型‘三下乡’活动。”张建东介绍说,政府先后组织了100多场高质量、接地气的文艺剧目,开展以扶贫为主题的文化创作和文化扶贫巡演,在展演过程中,《马向阳下乡记》还入选了文化部重点扶持剧目。

        与此同时,青岛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优秀第一书记”“乡村好青年”“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道德示范效应,并以“四德”建设为抓手,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活动,在贫困村开设“幸福女性大讲堂”“新农村新生活”“道德讲堂”等农村课堂,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思想观念。

        “‘扶贫’首先是‘扶志’,要培育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张建东说,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给予贫困群众实现梦想的力量,是青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武器”之一。

    产业带动:实现可持续、有质量的脱贫

        “像俺这样的贫困户以前做梦也想不到,一年收入能到10万元!”53岁的董德(化名)是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的村民,因腿脚意外受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全家守着3亩薄地,生活十分拮据。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莱西市扶贫办协商青岛杰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杰,以该公司大型生态示范园为依托,制定了“旅游开发+扶贫”的脱贫计划,帮助董德这样的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得知董德早年曾养猪,张卫杰便主动找到董德,请他承包养殖黑猪,按照淡季保底、旺季上浮的价格收购包销。由于品种优良、肉质鲜美,黑猪肉最高时可以卖到48元每斤。如今的董德不但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黑猪倌”。

        “很多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怎么办?”青岛即墨区还创新推出了资产收益型扶贫办法。利用即墨古城旅游开发的有利时机,当地政府拨付专项扶贫资金3420万元,为38个贫困(薄弱)村每村在即墨古城购置了1处商业区店铺,由国有旅游开发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每村年租金收入5万元以上,实现资产稳定收益和保值增值。

        “‘授人以渔’才能拔穷根。要实现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改变单纯输血的传统做法,打造具有持续造血能力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张建东说,一直以来,青岛都把产业扶贫作为最有效最持久的扶贫措施。通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再辅助以土地流转入股、财政滚动投入、集体参与分红等方式,做到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利金、务工有薪金,多渠道稳定增收。

    兜底保障:让贫困没有回头路

        “若不是政策好,去北京看病这笔钱,我们全家一辈子也还不完!”21岁的张智(化名)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人。2016年以来,张智因白血病在北京住院治疗了4次,医疗总费用为368309.41元,根据医保政策,医疗保险统筹支付了238760.61元,在民政救助和大病报销后,个人需支付50803.48元。而按照西海岸新区相关扶贫医疗救助政策,张智个人负担的这笔费用还可按95%的比例再次进行医疗救助,最终,张智负担的实际金额为3985.12元,报销救助比例达98.92%。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实问题,我们对贫困人口参保实行‘低档缴费、高档医疗待遇,财政两次补助、个人费用全免’,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免费医疗。”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扶贫办主任王鹏介绍说,西海岸还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城市扶贫,将“城市贫困线和城市低保线”两线合一,将农村扶贫七项保障延伸至城市扶贫,城乡统筹全域脱贫。

        “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也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张建东说,基于此,青岛实施了“雨露计划”,对贫困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行资助全覆盖;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子女在校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每名学生每年补助3000元。

        “吃好、穿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养老有保障”,这是青岛市拟定的“两好四保障”扶贫标准。按照这一标准,青岛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1.6万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兜底,通过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多层次社会保障兜底,让贫困没有回头路。

        (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