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924.9万户,同比增长16.6%,比上一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新设企业607.4万户,同比增长9.9%,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66万户。”1月18日,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于法昌在介绍2017年度市场环境情况时表示。
过去一年,商事制度改革取得哪些进展?全国新注册登记市场主体呈现怎样的特点?
营商环境广受赞誉
2017年9月8日,杭州林轩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领到杭州市江干区首张全流程电子化营业执照。“我们公司通过网上全流程申报完成所有办理环节,最多跑一次就能领取到纸质营业执照。”公司总经理助理何德智说。
作为商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了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核准、网上发照、网上公示和电子归档,提高了企业登记的便利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去年,各地采取多样化的改革模式,全面实施了‘多证合一’改革;上海浦东‘证照分离’改革成效显著,国务院已决定在全国扩大试点并全面推开;31个省(区、市)开通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电子营业执照全面实施;许多地方推行手机APP、最多跑一次、零见面等改革创新举措,广受赞誉。”于法昌介绍说。
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动下,我国的营商环境也在持续改善。世界银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营商便利度排在全球第78位,比2013年提高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比2016年提升34位。
“另外,我们对互联网1420万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网民对2017年市场准入环境正面评价占比为86.30%,较上年提升1.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也说明改革增强了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于法昌进一步介绍。
市场主体繁荣发展
对改革举措的认可,从创业者的热情可见一斑:2017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924.9万户,同比增长16.6%。其中,全年新设企业607.4万户,同比增长9.9%,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66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1289.8万户,同比增长20.7%,较2016年5.7%的增速大幅提升;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7.8万户。截至2017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9814.8万户,其中,企业3033.7万户,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万户。
从结构来看,新设服务业企业增速放缓,第二产业增速领先,第一产业呈现负增长。2017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新设企业分别为20.1万户、107.9万户、479.4万户,分别同比增长-15.2%、29.9%和7.5%。“制造业延续2016年以来的回升态势,继续较快增长,全年新设企业51.8万户,同比增长16.3%,与整体经济走势相吻合,体现了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受整顿规范金融市场以及进入门槛的限制,金融企业继续呈现负增长,新设企业同比下降18.5%。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增速,同比增长34.9%。”于法昌指出。
2017年,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33.4%、24.3%、17.8%。新产业新业态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
于法昌表示,新设企业对扩大就业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新增企业扩大了纳税基数,为税收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用监管机制逐步形成
要让市场健康发展,“宽进”之后离不开“严管”。于法昌表示,过去一年,企业信用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氛围不断提升。
据了解,2016年度企业年报率达90.45%,较2014年度和2015年度分别提升5.3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企业公布即时信息的主动性增强,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有417.3万户企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了968.9万条即时信息。
与此同时,涉企信息归集共享与联合惩戒加强——2017年,国家工商总局向各部门提供经营异常名录数据1098万条。截至去年年底,联合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企业高管22.6万人次。
此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作用进一步发挥。2017年,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日均访问量达到1935.9万人次,日均查询量322.5万人次,该系统已成为了解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渠道和社会监督共治的重要平台。
“今年,我们将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向深度广度扩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基础。”于法昌介绍,2018年,国家工商总局将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规范“多证合一”改革,继续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加快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挥信息公示系统“一网归集、三方使用”作用,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和失信联合惩戒,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消费维权,强化消费维权监管执法力度。
(本报北京1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