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6日 星期二

    更好发挥兵团凝聚共识的作用

    兵团文化事业稳步推进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秦伟利 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6日 07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职工在收割水稻。新华社发

        “为了加快水渠建设,我们组成了女子突击队,改良工作方式,创下了人均每天搬运沙土72立方米的成绩。”

        2017年12月22日下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80岁的郭桂荣老人再次回忆起当年自己成为“塔河五姑娘”的光荣事迹,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作为亲历者,郭桂荣老人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历史记忆犹新,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共同铸造了融红色文化、中原文化、边疆文化于一体的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坐落在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纪念馆入口两侧用浮雕描绘了新疆数千年屯垦戍边的历史。进入纪念馆,右侧是毛泽东在1952年发布的《军委关于部队集体转业的命令》片段:“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左侧则是王震将军的著名诗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馆长孟凡伟介绍:“纪念馆是纪念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三五九旅和顽强拼搏、忠诚履职、团结共建、争创一流的军垦人。几代军垦人完成了‘荒原变家园,家园变城市’的英雄壮举后,继续为兵团发展贡献着精神力量。”

        面对这些沉甸甸的光辉历史,2014年来到阿拉尔市的河南濮阳大学生吕绪泽激动地说:“屯垦纪念馆中一件件实物与照片深深触动了我,老一辈军垦人务实的作风、团结争先的精神、强烈的责任与使命感,都值得我不断学习,从中汲取进步的力量。”

        一师二团文化馆的二楼,有职工群众最喜爱来的地方——职工书屋。这间书屋里有2.3万多册图书,涵盖了农业技术、国学历史、哲学文学等多种类型。其中《天山之子》《兵团精神永放光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志》等书籍摆放在醒目的位置。二团副政委胡利军说:“职工书屋日均借阅图书120余册,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各连队我们还建立了23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都有2300多册图书,包括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等。书屋促进了二团的文化建设,丰富了职工的精神生活。”

        文化馆三楼是二团军垦故事馆,展现了二团老一代军垦人团结争先,开发塔里木河流域的历史。家在甘肃的温俊俊2013年来到一师二团,兼职讲解员的她对兵团文化有着深刻体会:“兵团人吃苦耐劳、朴素善良、爱国奉献。越是了解兵团文化,就越对兵团有更深的认同和理解,现在我完全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地处祖国西北端的国境线上,被誉为我国“西北边境第一团”。临近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线的军武哨所驻守着一八五团民兵马军武和他的妻子张正梅,夫妻俩都是全国有名的护边员典范。

        说起哨所成立的起因,马军武记忆犹新:1988年4月的一场洪水,让阿拉克别克界河奔涌而下,冲毁堤坝,界河面临改道风险。按照国际惯例,国界在两国界河中心,如果阿拉克别克界河改道,我国将可能失去55.5平方公里国土。

        紧急关头,包括一八五团在内的十师各团和边防部队奋战8天8夜,终于让河水重归故道。从那年开始,马军武便驻守在新建的军武哨所,一守就是29年。

        29年变化太多,但马军武夫妇守土卫国、无私奉献的情怀却一直没有变。“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这是马军武夫妇29年来恪守的准则,更是爱国奉献、屯垦戍边的兵团文化的最好体现。

        如今,当年那些奋斗了一生的老军垦人都退出了工作一线,甚至永远离开了这片土地。健在的老人们成为兵团各团场连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好的讲解员,他们用自己和战友的亲身经历,为新一代军垦人讲述历史,传承兵团精神,成为兵团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宝贵财富。

        兵团一师十一团,南面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与田地之间是白茫茫的盐碱地,上面种植着胡杨、沙枣等树木。守护这片生态林的,就是十一团的护林员袁祖胜和毛高峰。

        自2012年年底以来,全团职工累计种植1367亩生态防护林,有效遏制了沙漠对农田的侵吞和春秋季节的极端沙尘天气。可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让防护林的日常养护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袁祖胜和毛高峰却勇挑重担,成为这片防护林的看护者。繁重、枯燥的工作内容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没有打消他们的热情与决心,反而激起他们的干劲。毛高峰说:“老一辈兵团人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吃苦。我们要结合新的发展情况,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兵团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一师十四团的薛忠祥2015年由甘肃来到兵团,他说:“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不忘老一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初心,也不忘自己为团场职工服务的初心,不断提升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把兵团城镇化建设做好。”

        悠悠岁月带走的是荒凉和寂寞,留下的是鼓舞更多人投身兵团事业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发扬兵团精神,传承兵团文化,让兵团文化成为凝聚几代兵团人的强大力量。

        (本报见习记者 秦伟利 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