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科学指南。
以开放并包的心胸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
任何一种文明都在互融互通中繁荣发展,实现超越和升华。如果把纵向的传承弘扬比作文明发展的经线,那么,横向的交流互鉴便是文明发展的纬线,它们共同定位着文明的时代坐标,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当今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更不可或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相处的常态,任何国家或民族置身事外不仅完全不可能,而且会阻滞文明赖以存活的气血,妨碍文明的发展进步,最终被世界抛弃。我们应以勇立潮头的气魄、中流击水的果敢、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投身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大潮,接受淬炼、经受锤打,使中华文明肌体变得日益强健,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文明交流互鉴必须留住本土文明根脉
文明交流互鉴,不在于寻求人类文明的整齐划一,而是要通过披沙拣金、扬弃取舍,进一步夯实本土文明的根基,为人类文明宝库留下自己独有的珍藏。
然而,一些国家或民族缺乏对文明交流互鉴本意的清醒认识,把交流互鉴错误地理解为向“西”看齐,以为国际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欧美化,在面对西方文明时常常失去文明定力,偏执地走上一条追随西方文明、背弃自己文明的道路,给本土文明造成不可逆转的深度戕害。
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交流互鉴中,迷失自我的现象也曾出现。在当前的中国,这种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倘若任其蔓延滋长,难保不成为中华文明的“负能量”。为此,我们要保持自信和定力,以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培养良好的鉴别力,对外来文明善于辨别取舍。唯其如此,本土文明的根脉才会日益壮硕,文明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中华文明应在交流互鉴中作出独特贡献
任何一种文明只有在贡献中才能彰显价值、确立地位、赢得尊重。今天的中国应当怎样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中华文明为世界作贡献,应当呈现一个苦难辉煌的历史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传承至今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致西方列强侵袭蹂躏而依然顽强挺立,展示了中华文明非同一般的精神特质。这归因于5000年文明纵深孕育的伟大精神,建基于丰厚文明底蕴铸就的民族气节。这正是我们提供给世界的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线索,也是我们需要从古老传统中为他国萃取的文明食粮。
中华文明为世界作贡献,应当展现一个健步豪迈的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闯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康庄大道,创造了举世瞩目、令人称许的发展奇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展现了中华文明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能力和担当。
(作者:杨立平,系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